【1】淺談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心得
依法治國、建設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五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這標志著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國家,是以市場經濟的相當發展為經濟基礎、以民主政治的相當完善為政治基礎、以發達的權利義務觀的精神文明為思想文化基礎的。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在資本主義社會才開始實行,但是,正如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樣,資本主義也不可能有徹底的法治。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的逐步建立與完善,民主政治的逐步發展與成熟,以科學的權力義務觀為中心的法律文化的逐步發展,全面確立依法治國方針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以江澤民同志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繼承鄧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的成功經驗,反映全國人民的意愿,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的治國方略,并從憲法的高度確立了依法治國的理念,這標志著黨和國家治國方略的根本性轉變。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一)有法可依,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不僅要求立各種各樣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僅會給壞人提供為非作歹的機會,還會使好人無從依法行事。(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有法必依要求:(1)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執政黨作為國家的領導核心,能否做到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能否依法決策和依法辦事,是依法治國能否實現的關鍵。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實行并堅持依法治國,要求執政黨不去隨意干預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更不能代替國家政權包辦一切,而是要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與廣大人民群眾一起嚴肅認真的監督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嚴格執法守法,保證其充分、正確、合理地行使職權。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務必加強對法律和法學知識的學習,努力增強法治意識,掌握和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本領,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帶動廣大干部和群眾,在全社會形成學法、用法的良好風氣,為堅持依法治國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2)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是代表國家制定、執行和實施法律的專門機關和人員。它們嚴格依法辦事,是實行并堅持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都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樣才能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又為人民群眾樹立守法的榜樣。(3)廣大社會成員要依法辦事。廣大社會成員不但要自覺以法律為行動指南,還要善于運用法律來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權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壞法律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法律的威嚴。這是依法治國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是依法治國真正實現的重要標志。(三)執法必嚴,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一是講執法要嚴肅,即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本著對人民負責、忠實于法律的精神嚴肅認真地、一絲不茍地執行法律。二是講執法要嚴格,即正確、合法、合理、公正、及時。(四)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違法不究,不但會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保護和救濟,使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得不到恢復,而且還會損害法律的威嚴,使法律失信于民。
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建設,是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
作為基層司法人員,我們要切實做到從自身做起,模范地遵守國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淺談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心得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戰略目標。 “法治中國”是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豐富和深化,是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性路徑選擇。
法治中國的性質是
法治中國建設是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得出一個堅定的結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的市場經濟基礎、政治上的,這兩點決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性質,決定了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立足于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立足于中國的和平發展,決定了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緊緊圍繞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來進行,并進而決定了我們不能簡單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的法治理念及法治模式。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法治中國的性質提醒我們,應保持相當的政治敏感甚至政治警惕。法治問題本身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法律區別于一般的科學技術,雖然法律本身也具有技術性的特點。此外,一國的法律還體現意識形態和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的考量。法治中國建設必須滿足中國的和平發展需要,必須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植根于中國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必須服務于中國發展大局。
法治中國的根本立足點是中國國情
毛澤東同志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根據。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領導全國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均衡,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為此,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
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凸顯、利益多元。因此,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直面中國的現實,有效解決中國問題,“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即“以法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識、價值共識、制度共識和行為共識,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礎、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具體言之,在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服務于經濟發展,為發展保駕護航。在社會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構建和諧社會,即通過建立良好的法律運行機制、促進法律秩序的形成來構建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并進而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條件,減少政治體制改革的風險。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培養法治文化,即培育法治思維、弘揚法治精神,牢固樹立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建設生態文明,即依據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總要求,加強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有效利用能源資源、環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治體系,以法治來保障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維護國家主權、實現國家統一上,堅持“一國兩制”原則,更加強化大陸的內地法與港澳臺法、國內法與國際法的協調發展,以法治來維護國家主權、實現國家統一、保護國家利益,從而保障中國的和平發展。
法治中國的本質是中國的有效實踐
法治首先是一種社會實踐,是社會實踐的產物,盡管法治本身也包括文化、理念或思想體系。早在2008年,吳邦國同志就指出,“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為依法治國、建設、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13年2月,*同志強調:“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
中國的法治文明是世界法治文明的一部分,中國的法治分享了現代西方法治的某些原則、理念。同時,我們應當注意,法治中國建設實踐不應受到“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影響。在我們的法治實踐中,應關注中國法治實踐的成功做法、經驗,盡管這些做法、經驗可能并不符合西方法治國家的條條框框或法學教科書的概念、定義;在堅持法制統一的前提下,關注中國法治實踐的多樣性,充分發揮各地區、各層級尤其是基層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及時總結公正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完善那些經過實踐證明確實有效并且受到人民群眾真心擁護、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法治的做法,并及時以法治的制度形式鞏固下來,使法治真正成為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改革和建設的有效實踐。
法治中國具有世界意義
“要了解中國,必須了解世界”。法治中國的性質是,法治中國的立足點是中國國情,法治中國的本質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的有效實踐,這絲毫不削弱中國法治的世界意義。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一方面,中國法治的發生和發展離不開近現代以來國際社會提供的基本條件,比如市場經濟、民族國家、全球化等。體現在法治上,中國法治也必然以“憲法和法律至上”、“依法治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法治來促進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國家統一”這些原則或理念作為法治建構的基礎;另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對于世界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具有重要積極意義。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法治中國本身就具有世界意義。對于一個處于轉型期、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說,能夠探索并建立其適合中國國情、具有*的法治,同時也是為全世界、全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寶貴經驗,為全人類精神文明和全世界法治文明增添寶貴財富。
【3】淺談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心得
理念教育正在我院如火如荼地進行。通過學理念教育讀本的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理念一章,觀看錄像,討論交流,我加深了對依法治國理念的認識,增強了將依法治國理念貫徹到民事審判中的自覺性。通過認真學習,我認識到:
一、樹立依法治國的理念,對審判人員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發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樹立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對審判人員養成自覺尊重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嚴格依法辦事的思想意識,保證審判工作依法進行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審判人員的職責就是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職責,在審判人員中開展理念教育尤為重要。民事審判工作,處理的是人民群眾之間婚姻家庭、合同、侵權等糾紛,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在審判工作中貫穿依法治國的理念,有利于建設,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審判人員是否尊重法律,是否時時處處維護法律的權威,在辦理的每一個案件中是否嚴格依法辦事,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對依法治國理念的信仰。因此,牢固樹立理念,對我們審判人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加深了對依法治國理念深刻內涵的理解。理念有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第三、嚴格依法辦事。在認真學習讀本以前,我片面理解依法治國就是嚴格依法辦事,對嚴格依法辦事也是表層的理解,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嚴格依法辦事,具有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職權由法定,二是有權必有責,三是用權受監督,四是違法受追究。在學習讀本以前,我以為依法治國的理念就是依法辦事,沒有理解到還有前兩個基本內涵。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所以成為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內涵是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國憲法規定的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必然要求。在依法治國理念中首先應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沒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不可能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涵的三方面的涵義依次是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我們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中不能認為自己是高人一等,居高臨下,濫用審判權,這種特權思想一定要清除。不僅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違法行為要受到追究,審判人員違法審判也一定要受到追究,否則法律尊嚴就無法保障,法律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就不可能樹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也是依法治國理念的應有之義。因為沒有法律的權威,法律就得不到執行。因此尤其我們審判人員要自覺尊重和服從法律,維護憲法權威,自覺維護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在適用法律中要注意執行的是憲法和法律、法規和有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解釋,與以上抵觸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及地方的土政策堅決不能執行。提高法院的公信力也是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的重要方面,在審判中一定要公正高效地處理糾紛,以提高法院的社會公信力。
三、在審判工作中要努力實踐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要提高法律素養,堅持嚴格執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這是努力實踐依法治國理念對審判人員的基本要求。法諺云:“法官知法”。作為審判人員,不僅要知法,而且要“業務精通”,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法律的素養,才能準確地適用法律,才能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嚴格執法,模范遵守法律是,依法履行自己的法定職責,是一個合格的審判人員的基本素質。
自覺接受監督對審判人員很重要。因為任何權力都必有受到監督,司法權力也不例外,我們不能以為自己是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而排斥監督。監督有法院內部的監督,如審判監督庭、監察處,外部有人大、政法委,社會監督等。我們應當積極、主動地接受監督,把自己履行職責的行為置于內外部監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