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等新的目標。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18屆五中全會五大發展理念學習心得體會(1)
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城鎮新增就業5000人以上。
“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站區將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按照‘凝心聚力、轉型攻堅、爭創一流、綠色發展’總要求,圍繞‘實力中站、綠色中站、活力中站、幸福中站’總目標和‘加強黨的建設、推進科學發展、創新社會治理、爭創一流業績、建設美麗中站’總思路,突出‘強二優三、轉型發展、持續求進、城鄉一體’,著力打造西部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現代商貿物流區、生態休閑產業區發展載體,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和精細化工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比涨埃姓緟^委書記王付舉談及今年的新思路、新打算開門見山。
圍繞協調發展,構建產業新格局。堅持以現代服務業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以特色商業區多元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融合發展、休閑養生旅游業快速發展為方向,強力推進西部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現代商貿物流區、生態休閑產業區協調發展,重點抓好總投資超30億元的物流金融港、電商小鎮、西部工業原料城等項目建設,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
圍繞創新驅動,釋放發展新活力。制訂創新規劃,大力引進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協助多氟多、佰利聯爭創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新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創新投融資模式,完善銀行、保險、信托、證券、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組織體系,引導企業加快上市和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步伐。
圍繞開放招商,增強轉型新動能。堅持“五個一”招商工作法,注重新業態新模式招商,開展產業鏈招商、協會商會招商、定向招商、法人招商,力爭在引進全國500強企業上實現突破,全年引進市外資金100億元以上。健全完善項目推進和服務機制,加快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產業園、風神輪胎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中原綠色環保涂料產業園、氟化工產業園、食品產業園等六大特色園區建設,培育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和精細化工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
圍繞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新城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抓好“山、水、園、林”生態體系建設,深入開展“藍天工程”“碧水工程”、鄉村清潔工程和市容整治工程,持續開展北山環境治理;繼續抓好大沙河濕地公園和新河源頭治理兩大水系工程,推進白馬門河濕地及人民路引水工程建設;實施城市及集聚區綠化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調主干渠兩側及2000畝太行山綠化工程。
圍繞共建共享,增進群眾新福祉。認真落實“;尽⒍档拙、促公平”的民生責任,增加民生支出,辦好惠民實事,加快6所農村學校操場改造、區人民醫院綜合病房樓、區120急救指揮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等文教衛生項目建設,深化“平安中站”建設工作,打造安居樂業的幸福中站。
18屆五中全會五大發展理念學習心得體會(2)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落實這一部署,今年2月發布實施的高明區“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創新高明、協調高明、綠色高明、開放高明、共享高明、廉潔高明。
探究高明已獲得的全國性榮譽,以及高明今年正在創建的全國性榜單,不難發現正體現了“五大發展理念”。廣東溢達獲評第一批“中國出口質量安全示范企業”,及高明創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體現了創新發展;全區獲評全國文明城市,體現了協調發展;西江新城獲評全國生態文明標桿城市及三鎮街獲評國家生態鎮,體現了綠色發展;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打開大門,與省內外城市互相交流學習,體現了開放發展;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并創建省食品安全城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體現了共享發展。
而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中,高明“十一五”時期著重產業結構重構,關停污染企業,更為理性、系統和全面地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和發展輻射,初步奠定了傳統產業高新化、新興產業規;母窬。“十二五”開局年,高明作出建設“綠色崛起示范區”的重大決策,并集中力量建設西江新城,吹響了產業和城市轉型升級的時代號角,“十二五”時期實現了主要依靠產業向產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轉變、主要依靠制造業向制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轉變、經濟主要依靠量的增長向規?偭颗c質量效益并重轉變。
縱觀高明過去10年的發展,在高明歷屆黨委政府的施政理念中,一直深化著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解,豐富著“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為高明“十三五”時期加快建設“六大高明”奠定了堅實基礎。
綱舉目張。正是這種對“五大發展理念”一脈相承的發展實踐,令高明收獲了眾多來自各種評價維度的全國性榮譽。高明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再是追求冷冰冰的gdp數據,而是建設一座有幸福獲得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溫度”的城市。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和落實,已逐步成為高明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基因。這將推動高明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18屆五中全會五大發展理念學習心得體會(3)
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和關于對教育工作的要求,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貫穿教育工作全過程、全領域,深入開展“內涵建設與質量提升年”活動。創新教育體制機制,不斷增強教育發展動力;加大協調統籌力度,提高教育整體發展水平;積極推進綠色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加快教育開放,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擴大并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落實創新發展理念
激發教育要素活力
創新教育體制機制。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進一步落實擴大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研究制定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實施細則,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公辦民助、委托管理、合作辦學等方式,參與舉辦學校和幼兒園;全面落實《東麗區學前教育提升計劃》,提高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覆蓋率。
創新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東麗區教師發展中心,探索“科研、教研、電教、培訓”四位一體現代化的運作模式;推進義務教育教師“區管校用”管理模式,健全區域內在編制總量控制下的動態調控機制,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深化內涵發展,開展學校文化和特色學校創建活動,讓“一校一特”成為東麗教育的亮點;建立并完善各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大力探索選課、走班教學新模式,讓多彩校園文化體系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生活、成長氛圍。
落實協調發展理念
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落實《東麗區學前教育提升計劃》,大力推進義務教育重點項目建設,創新普通高中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加快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探索城鄉互補的新機制,在區域內部實現開放和共享;完善中小學發展共同體建設,探索“城鄉結對”、“優質校托管幫扶校”等機制,開展“雙優送教”和“鄰校共研”活動。
處理好規范管理與人文關懷的關系。加強教育規范管理,明確管理目標、過程和措施,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健全覆蓋所有工作環節的責任體系和責任追究體制,保障學校在規范化的軌道上運行;在管理中注入人文關懷,建立有“各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協商機制。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將有關內容納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實施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行動、學生榜樣示范行動、德育科研引領行動、家校合力育人行動等,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教育效果;實施“中小學生素質拓展課外活動計劃”,積極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大力實施“一校一品牌,一生雙愛好” 工程;深入推進藝術科技教育工作,繼續舉辦校園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等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加快教育內涵發展。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實現從規模擴張到內涵發展,把提高質量作為新時期教育工作主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卓越工程”、“提升工程”、“曙光工程”,健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培訓制度;加強教育科研,堅持區域互動、研訓齊動和目標驅動,構建研訓一體化新模式;加強教育教學管理,以“常態課飛行檢查”、“我的模式我的課競賽”等活動為載體,打造高效課堂,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落實開放發展理念
提升資源汲取整合能力
教育面向社會開放。向家長開放,聘請學有所長的家長到學校開設選修課程;向專業協會開放,聘請各類技術人員到學校組建工作室,逐步形成家校共育、學校社會協同的良好教育生態。研究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教育的鼓勵性政策,探索“政府投資建設、社會融資運營、群眾普惠受益”的“公建民辦”學前教育辦學體制,積極扶持民辦學前教育健康發展。
積極推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北大附中東麗湖學校高中校區,加大落實北師大與東麗區15所學校簽訂的《2015年?2018年內在質量提升項目》的實驗力度,并取得突破性成果。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加強與北大方正軟件技術學院、民航大學工程技術培訓中心戰略合作,試點中高職“3+2”分段培養。
加大國際交流合作力度。對國際開放,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東麗區教育國際化水平。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與英國、美國等地學校建立的一對一良好合作與交流關系,繼續探索辦學的多樣化和國際化。
落實共享發展理念
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優化教育布局調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沃土計劃”教育專項計劃,啟動好美嘉園中學等7所中小學和惠山道幼兒園等6所幼兒園建設;完成 2015年結轉的3所中學、1所小學和6所幼兒園建設;加大教育投入,加強義務教育隨班就讀資源室建設,鞏固“三通兩平臺”建設成果,啟動校際網絡同步教學項目。
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在學校建設和發展中,堅持“改薄”和“培優”相同步,找準學校“最近發展區”,縮小區域、校際差距,培育“新優質學校”,實現整體發展。教育教學過程中,把握不同階段、不同對象的特性,推行“走班制”、“學分制”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關注特殊群體,切實促進教育公平。把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納入區域發展規劃、財政保障體系和學區招生計劃;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推進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送教上門”項目建設,對實名登記未入學的殘疾兒童少年實施“一人一案”安置;完善貧困學生救助機制,對各級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精準扶貧” “根本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