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承擔著教育主渠道的重任,所以,我們更要扎扎實實的學習相關理論,豐富自己的內涵,提高自身的素養。
小學時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和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為此,我們要整合各方面資源,以學校為主導,密切聯系學校、家庭、社會,在發揮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類社會資源,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服務的同時,
要充分發揮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切實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位。要抓住學校教育這一主渠道,以尊重為前提,以體驗為途徑,以“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從提高基本素質做起”為主要內容,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未成年人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特殊階段,要堅持分層次有步驟地正面引導,
對小學生重點是規范其言行,培養其良好習慣;對中學生重點是加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以及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疏導的方法、參與的方法、討論的方法,增強教育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求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學,寓教于知,切實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心里去,不斷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教師只有先以德修身,才能真正做到為人師表,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要認真落實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建立小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綜合考評制度,使學校德育教育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要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拓寬素質教育思路,組織好各種課外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條件。
【篇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漸加快,以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地實時轉變教育思想,以全新的人才意識和實踐探索精神配合國家人才戰略。數學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改革傳統教學方式,科學構建以提高數學實踐能力為主體地位的教學環境,以提高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為中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就是要以全班學生為主體,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綜合素質,力求鞏固好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基礎,在強化實踐應用中培養創新意識。
一、激發學生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能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自覺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掌握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勇于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一)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欲望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識沖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認知興趣與求知欲,把學生引入“認知沖突→探究真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從“感知→表象→思維→記憶”方向轉換,提高數學認知效率,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培養有創新思維的新型人才。
(二)為學生營造參與數學學習平臺
老師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上存在著差異的學生,教育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數學潛能,使學生能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而主動發展的前提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來實現的。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中的角色轉換,深入了解學生,探究學生數學新知識的基礎及能力的起點如何,科學地預想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各種思考方法及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從而為學生提供有利于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思維信息,給予他們討論、交流及展示數學思維過程的時間和場合,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整堂課的學習活動,并獲得相應的數學成功經驗。
(三)增強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新問題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數學探求欲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的學習活動,而且還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對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除了用“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則來進行教學外,還要善于發現他們在原有數學基礎上的點滴進步,并予以及時表揚;引導學生從失敗中尋找成功因素,哪怕是一點點,都要予以鼓勵,從而保護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數學思維
如果要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思維過程的展開,能不能替代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其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對數學的認識活動是一種理性的活動,數學的思維來自于學生本人的心理運算和對運算的抽象理解,它根本無法靠教師傳授知識或方法的形式來代替。而經過學生自己思考所發現的知識,就必然會經歷過一定的組織或轉換后才能把它嵌進知識的認知結構中,也才能完善和發展其認知結構,與此同時,還可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學實踐證明:獨立思考是發展學生教學認知能力的需要,同時,獨立思考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創造力和意志品德的養成。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務必認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切不可對一些數學問題的解決采取包辦代替的做法。
三、加強小學生數學交流能力培養
自尊與自信是孩子發展的力量源泉。師生之間民主、愉悅、激勵的氛圍,以及生生之間合作、融洽與平等的關系是討論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交流過程中,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有親歷成功和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長處,又可以發現自己的潛力,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便會增強,從而會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肯定,給予價值取向的指導,使學生從老師的信任和贊賞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潛力,產生學習的自信,從而敢于大膽地表達自己在學習中的思考、發現、疑問,充分地激發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興趣。
四、活化作業設計,放飛學生潛能
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徑,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學數學作業布置就必須設計個性化的作業,通過選擇性、趣味性、拓展性的教學策略,改革課內外作業,讓學生自覺、主動、積極的完成作業,并享受作業帶來的成功與快樂。實踐表明,設計個性化的作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由“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談到教學最優化和減輕學生負擔時,誡告人們“不要取消作業”而是要“從一道練習作業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為此,作為數學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家庭作業缺乏家長的指導,就單純布置些計算類比較死板的題型,或干脆就不布置作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習行之功”,重視課外作業的設計布置,把學生從過多過濫作業中解脫出來,使學生作業以趣味訓練、體驗成功、探索創新、自主選擇為主,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方法、個性,在編織精巧的作業訓練中得到培養,學生能夠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總之,要想發展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教師就要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在經歷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和感悟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學生在認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