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協調發展理念。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就是注重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解決發展中不平衡問題,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必須牢牢把握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系,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要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積極塑造發展的新格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這是“十三五”時期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幾個關鍵要點。區域協調發展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個瓶頸性問題,也是一項重要任務。中外歷史表明,均衡發展總是相對的,不均衡發展則是絕對的。中國是個大國,地區發展不均衡問題長期存在,中國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策略著力解決發展不均衡問題。2015年6月,在貴州調研時強調: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戰略定力,加強調查研究,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破解瓶頸,統籌兼顧、協調聯動,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經濟社會發展。為此,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時期要繼續努力,進一步調整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黨中央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提出并實施了“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新的戰略構想和重大舉措,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建設水平。由于歷史及其他諸多方面的原因,城鄉二元結構引發的發展失衡問題,成為制約中國協調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薄弱環節是農業現代化。反復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解決城鄉協調發展問題,主攻方向是農村,主體對象是農民,主要目標是共同富裕。破解城鄉協調發展,要著眼于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農業技術創新速度,走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要著眼于培育新型農民,通過產業帶動、教育培訓、項目拉動,提高農民的發展意識,轉變發展觀念,更新發展方式;要著眼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致力于農民的脫貧致富,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通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使廣大農村和農民共享國家改革開放的成果。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文化強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建設,建設文化強國。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質是“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協調。長期以來,我國GDP總量、城市基礎設施、軍事實力等“硬實力”不斷增強,而文化培育、共同價值觀塑造、國民素質教育等“軟實力”卻不足,軟實力成為我國發展的明顯“短板”。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通過發展物質文明提高“硬實力”,也要通過發展精神文明提升“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能順利向前推進。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還必須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就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鍥而不舍、一以貫之地抓好建設;這就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打造文化強國。
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要在國家層面加強統籌協調,發揮軍事需求主導作用,更好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既是強國夢,也是強軍夢。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進一步做好軍民融合式發展這篇大文章,就是要堅持需求引導、國家主導,努力形成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軍民深度整合的發展格局;就是要自覺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注重在經濟建設中貫徹國防需求,自覺把經濟布局調整同國防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努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保障。
【篇2】
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第一次成為在全會的中心議題。經歷了三十多年粗放式高速發展,目前我國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先發展再治理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入瓶頸,嚴峻的環境問題對社會百姓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5年11月3日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強調了“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其中一大發展理念是綠色發展,是“十三五”規劃的重中之重。介紹了通過低碳發展、節約高效利用資源、市場化的手段進行管理資源利用三大措施并舉,力求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成效。
綠色發展首要任務是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同時也是下階段中國經濟保持適度中高速發展的動力之一。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推動低碳循環發展要求社會和企業必須積極尋求高效利用資源的模式,大幅降低能源、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強度;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資源優化。通過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經濟產業,推動綠色生產體系的形成。同時,促進社會消費方式轉變,推動技術更新,進一步促進創新經濟的發展。在目前傳統經濟全世界都陷入停滯的背景下,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點。
綠色發展就是最大的民生,央視一位評論員如此評論。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多措并舉,通過法律、制度、資金導向、文化引導以及使用約束性指標等嚴厲的行政性手段,強制推進、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生態文明,不論對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因而,提高發展質量,堅持綠色發展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是事關全體國人生活質量,與每一位在中國國土上生活的人密切相關的重大民生,也關系到民族長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