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志愿填報的過程中,面對上百個專業可以選擇,很難有家長或者考生能清楚的了解各個大學的優勢專業。為此,思兒思學小編為家長簡單總結了關于太原理工大學的一些優勢專業,供家長和考生參考。
一、太原理工大學開始的專業名單目錄
類別 | 專業名稱 |
經濟學 |
|
法學 |
|
文學 |
|
歷史學 |
|
理學 |
|
工學 |
|
管理學 |
|
藝術學 |
|
二、太原理工大學重點優勢特色專業統計表
特色專業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學
采礦工程
電機與電器
電路與系統
固體力學
化學工程
化學工藝
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計算機應用技術
結構工程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巖土工程
應用化學
三、太原理工大學院系和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4月,太原理工大學設有理學、工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學、管理學、農學等九類學科,81個本科專業,25個學院和1個研究生院。
序號 | 二級學院 | 所含專業 |
---|---|---|
1 | 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含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測控、流體傳動與控制、機械設計與理論、高分子材料加工機械專業方向)、工業設計、車輛工程(含車輛工程、新能源汽車專業方向)、機械電子工程 |
2 | 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工程與工藝(含能源化工、無機化工、有機化工、高分子化工專業方向)、應用化學(含精細合成、工業分析、材料合成專業方向)、生物工程、制藥工程(化學與生物制藥工程方向)、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3 | 太原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含金屬液態成型、塑性成形、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方向)、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冶金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 |
4 | 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 | 采礦工程(含采礦工程、煤礦機械化、煤礦電氣化專業方向)、安全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含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方向)、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礦物加工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地質工程 |
5 | 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含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煤礦自動化專業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 |
6 | 太原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 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 |
7 | 太原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
8 | 太原理工大學數學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含金融數學專業方向)、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 |
9 |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 建筑學、城鄉規劃、土木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 |
10 | 太原理工大學力學學院 | 工程力學、生物醫學工程 |
11 | 太原理工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 | 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利工程(含水利信息化方向)、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
12 | 太原理工大學政法學院 | 法學、行政管理 |
13 | 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14 | 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市場營銷、工程管理、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管理、能源經濟 |
15 | 太原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信息安全 |
16 | 太原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光源與照明 |
17 | 太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 英語(含英語、英日雙語、英俄雙語專業方向) |
18 | 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 |
19 | 太原理工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 | 漢語國際教育 |
20 | 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學院 | 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表演方向) |
21 |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 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繪畫(含油畫、國畫專業方向)、影視攝影與制作、數字媒體藝術、文化產業管理(含藝術經紀、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方向)、工藝美術、文物保護技術 |
22 | 太原理工大學軟件學院 | 軟件工程(含軟件設計與開發、嵌入式技術、電子商務、網絡工程及應用、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方向) |
23 | 太原理工大學大數據學院 | 軟件工程(信息與大數據工程方向) |
24 | 太原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附屬學院) | - |
25 |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 - |
26 | 太原理工大學基礎學院 | - |
獨立學院 | ||
1 |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隊伍結構趨優。現有專任教師2116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096名,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967名,博士生導師181名,具有院士榮譽的特聘教授16名,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2名,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3名,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1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名,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國家“*”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名,“*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名,“*獎勵計劃”講座教授2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名,國家青年*1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2名,中央聯系的高級專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授127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6名,山西省“三晉學者”特聘教授4名,山西省“青年三晉學者”9名,山西省“*”特聘專家84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6名,省級優秀專家11名,省級教學名師24名,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61名,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20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42名,山西省高校青年學術帶頭人3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