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最好的專業名單及排名為數學與應用數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具體名單見下表。
一、2024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最好的專業名單
序號 | 專業名稱 | 等級 | 年度 |
1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國家級 | 2019 |
2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國家級 | 2019 |
3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國家級 | 2019 |
4 | 電子信息工程 | 國家級 | 2019 |
5 | 通信工程 | 國家級 | 2019 |
6 |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國家級 | 2019 |
7 |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國家級 | 2019 |
8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國家級 | 2019 |
9 | 軟件工程 | 國家級 | 2019 |
10 | 網絡工程 | 國家級 | 2019 |
11 | 信息安全 | 國家級 | 2019 |
12 | 智能科學與技術 | 國家級 | 2019 |
13 |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 國家級 | 2019 |
14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國家級 | 2019 |
15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國家級 | 2020 |
16 | 信息工程 | 國家級 | 2020 |
17 |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 國家級 | 2020 |
18 | 自動化 | 國家級 | 2020 |
19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國家級 | 2020 |
20 | 信息對抗技術 | 國家級 | 2020 |
21 | 生物醫學工程 | 國家級 | 2020 |
22 | 工商管理 | 國家級 | 2020 |
23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國家級 | 2020 |
24 | 電子封裝技術 | 國家級 | 2020 |
25 | 人工智能 | 國家級 | 2020 |
26 | 網絡空間安全 | 國家級 | 2020 |
27 | 英語 | 國家級 | 2021 |
28 | 金融學 | 國家級 | 2021 |
29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國家級 | 2021 |
30 | 應用物理學 | 國家級 | 2021 |
31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國家級 | 2021 |
32 | 電波傳播與天線 | 國家級 | 2021 |
33 | 工業設計 | 國家級 | 2021 |
34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國家級 | 2021 |
35 | 電子商務 | 國家級 | 2021 |
36 | 統計學 | 省級 | 2019 |
37 |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 省級 | 2019 |
38 | 遙感科學與技術 | 省級 | 2019 |
39 | 應用化學 | 省級 | 2020 |
40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省級 | 2020 |
41 | 物聯網工程 | 省級 | 2020 |
42 | 工業工程 | 省級 | 2020 |
43 | 哲學 | 省級 | 2021 |
44 | 生物技術 | 省級 | 2021 |
45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省級 | 2021 |
46 | 工程管理 | 省級 | 2021 |
47 | 人力資源管理 | 省級 | 2021 |
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專業排名
專業檔次 | 全國排名 | 專業名稱 | 星級排名 | 辦學層次 |
A++ | 1 | 網絡工程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1 | 通信工程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2 | 人工智能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2 |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6 | 軟件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1 | 電子封裝技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 | 網絡空間安全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 | 電波傳播與天線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2 | 智能科學與技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2 | 導航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3 |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3 | 信息對抗技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5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5 | 信息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6 |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7 | 信息安全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9 | 電子信息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0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21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28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2 |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3 |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4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6 | 遙感科學與技術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12 |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17 | 電子商務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0 | 生物醫學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1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1 | 應用物理學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2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3 | 物聯網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34 | 工商管理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37 | 工業設計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38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41 | 自動化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50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52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67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78 | 思想政治教育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88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93 | 金融學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134 | 英語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17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40 | 哲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53 | 工業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85 | 統計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94 | 工程管理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01 | 人力資源管理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10 | 行政管理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13 | 應用化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22 | 生物技術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怎么樣好不好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以電子與信息學科為特色,工、理、管、文、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教育部,目前有南、北兩個校區。
學校前身是1931年誕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無線電學校,是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創建的我黨我軍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延續著中國高校最長的紅色根脈。建校后先后于江西瑞金、陜西延安、河北獲鹿、河北張家口等地辦學,1958年遷址陜西西安,1960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簡稱“西軍電”),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1988年定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開辟了我國電子與信息學科的先河,是國內最早建立雷達、信息論、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學校1959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8年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學校牽頭組建的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國家“2011計劃”認定,2017年、2022年連續兩輪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學校堅持“四個面向”,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基礎前沿和核心關鍵技術匯聚,致力打造支撐國家電子與信息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體系。學校歷史上曾創造了我國電子與信息領域多項第一,包括第一部氣象雷達、第一套流星余跡通訊系統、第一臺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第一臺毫米波通訊機,以及多套新體制雷達。近年來,在通信、雷達、微波天線、電子對抗、計算機、電子機械、微電子、網絡安全、人工智能、工業軟件、空間技術等國家急需領域形成明顯科研優勢,牽頭承擔了一批重大重點項目,產出一大批標志性成果,廣泛應用于北斗、天眼、嫦娥、天問、天和、羲和、奮斗者號等國家重大工程。
學校堅持開放融合、協同發展戰略,積極打造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協同創新體系。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積極融入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與西安市高新區共建西安電子谷,助力鄉村振興,連續三年入選教育部精準扶貧典型項目。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國家重點戰略區域,校地共建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服務行業產業升級發展,與中國電科、中國電子、中國航天,華為、中興、阿里、騰訊,以及三大運營商等行業領軍企業深度協同,成立戰略聯盟、設立企業基金、建立聯合實驗室及學生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