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連理工大學全國最新排名2024
根據2024年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榜單顯示,2024年大連理工大學在全國最新排名第26名。
名次 | 學校名稱 | 總分 | 星級 | 辦學層次 |
26 | 大連理工大學 | 66.62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二、大連理工大學歷年排名
1、大連理工大學全國排名【軟科版】
序號 | 學校名稱 | 公布機構 | 公布時間 | 全國排名 |
1 | 大連理工大學 | 軟科 | 2023 | 32 |
2 | 大連理工大學 | 軟科 | 2022 | 31 |
3 | 大連理工大學 | 軟科 | 2021 | 28 |
4 | 大連理工大學 | 軟科 | 2020 | 27 |
5 | 大連理工大學 | 軟科 | 2019 | 26 |
6 | 大連理工大學 | 軟科 | 2018 | 25 |
7 | 大連理工大學 | 軟科 | 2017 | 23 |
2、大連理工大學全國排名【校友會版】
序號 | 學校名稱 | 公布機構 | 公布時間 | 全國排名 |
1 | 大連理工大學 | 校友會 | 2023 | 28 |
2 | 大連理工大學 | 校友會 | 2022 | 25 |
3 | 大連理工大學 | 校友會 | 2021 | 23 |
4 | 大連理工大學 | 校友會 | 2020 | 27 |
5 | 大連理工大學 | 校友會 | 2019 | 31 |
6 | 大連理工大學 | 校友會 | 2018 | 25 |
7 | 大連理工大學 | 校友會 | 2017 | 26 |
8 | 大連理工大學 | 校友會 | 2016 | 29 |
三、大連理工大學最好的專業名單
序號 | 學科名稱 | 評估結果 |
1 | 機械工程 | A |
2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A |
3 | 力學 | A- |
4 | 土木工程 | A- |
5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A- |
6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A- |
7 | 工商管理 | A- |
8 | 數學 | B+ |
9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B+ |
10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B+ |
11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B+ |
12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B+ |
13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B+ |
14 | 水利工程 | B+ |
15 | 軟件工程 | B+ |
16 | 應用經濟學 | B |
17 | 物理學 | B |
18 | 化學 | B |
19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B |
20 | 建筑學 | B |
21 | 城鄉規劃學 | B |
22 | 公共管理 | B |
23 | 哲學 | B- |
24 | 電氣工程 | B- |
25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B- |
26 | 生物醫學工程 | B- |
27 | 生物學 | C+ |
28 | 光學工程 | C+ |
29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C+ |
30 | 交通運輸工程 | C |
31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C |
四、大連理工大學怎么樣
大連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學校以培養精英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傳承優秀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為宗旨,秉承“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為基本特質的大工精神,致力于創造、發現、傳授、保存和應用知識,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服務國家,造福人類。
大連理工大學1949年4月建校,時為大連大學工學院;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60年10月被確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6年4月設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1996年啟動實施“211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啟動實施“985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重點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被中央確定為中管干部學校。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大連理工大學依照“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堅持標準、創新模式”的指導思想建設盤錦校區,與主校區同標準、同檔次、同水平辦學。2017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名單;2022年2月,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為主,理、工、經、管、文、法、哲、藝術等協調發展的多學科育人體系。學校依山傍海,辦學條件優良。已形成一校、兩地(大連市、盤錦市)、三區(大連凌水主校區、開發區校區、盤錦校區)的辦學格局。學校擁有一流的智慧校園環境,三校區有線網、無線網全覆蓋,校園一卡通通過刷卡、掃碼、刷臉等多種方式實現身份認證、繳費和消費,并融入全國公共交通應用功能,“大工e站”為全校師生提供智能化自助服務,超算中心為科研提供有力支撐。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在國內高校中居于先進水平。
面向未來,學校將傳承大工紅色基因,發揚大工精神,以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踐行“四個服務”歷史使命,深化綜合改革,強化內涵特色,努力推動學校發展實現新的歷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