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專業有幾千個,每個學校開始的專業也不同,不同的高校相同的專業排名錄取分數線也不同,所以導致很多高考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的時候很難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本文思而思學小編幫大家整理重慶郵電大學最新的開始專業目錄表,包含重慶郵電大學文科專業、重慶郵電大學理科專業、重慶郵電大學特色專業目錄,數據僅供參考,具體以重慶郵電大學的招生目錄為準。
一、重慶郵電大學有什么專業
類別 | 專業名稱 |
---|---|
經濟學類(本) | 經濟學 |
金融學類(本) | 金融工程 |
法學類(本) | 法學 知識產權 |
體育學類(本) |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外國語言文學類(本) | 英語 翻譯 |
數學類(本) | 數學與應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數據計算及應用 |
物理學類(本) | 應用物理學 |
生物科學類(本) | 生物信息學 |
機械類(本)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電子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
儀器類(本)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電氣類(本)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 |
電子信息類(本) | 醫學信息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辦學) 通信工程(中外合作辦學) 通信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信息工程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人工智能 |
自動化類(本) | 郵政工程 自動化 機器人工程(先進制造工程學院) 機器人工程(自動化學院) |
計算機類(本) | 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中外合作辦學) 數字媒體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網絡工程 智能科學與技術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物聯網工程 信息安全 網絡空間安全 |
生物醫學工程類(本) | 生物醫學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本)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工程管理 |
工商管理類(本) | 工商管理 市場營銷 會計學 |
物流管理與工程類(本) | 物流管理 |
電子商務類(本) | 電子商務 |
戲劇與影視學類(本) | 廣播電視編導 動畫 |
設計學類(本) | 數字媒體藝術 視覺傳達設計 環境設計 產品設計 |
二、重慶郵電大學比較好的特色重點專業目錄
國家特色專業 | 軟件工程 通信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自動化 |
三、重慶郵電大學相關資訊推薦
(1).2021年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新生怎么轉專業難不難,附轉專業的要求和條件
(2).2021年重慶郵電大學新生怎么轉專業難不難,附轉專業的要求和條件
(3).2021級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宿舍條件怎么樣,有獨立衛生間嗎
(4).2021級重慶郵電大學宿舍條件怎么樣,有獨立衛生間嗎
(5).2021年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新生在哪個校區,總共有幾個校區
(6).2021年重慶郵電大學新生在哪個校區,總共有幾個校區
(7).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哪些專業比較好,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文科理科專業排名
(8).重慶郵電大學哪些專業比較好,重慶郵電大學文科理科專業排名
(9).2021年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多少分能考上,預測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多少分錄取
(10).2021年重慶郵電大學多少分能考上,預測重慶郵電大學多少分錄取
四、重慶郵電大學簡介介紹
重慶郵電大學是國家布點設立并重點建設的郵電高校之一,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與重慶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在信息通信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發軔于1950年,在抗戰時期交通部郵政總局原址上開辦郵政人員培訓班;在此基礎上,先后舉辦西南郵電分校、重慶郵電學校和重慶電信學校;1959 年由國務院批準成立為重慶郵電學院,并開始本科教育;1965年成為當時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于1970年改建為電信總局529廠,1973年改建為郵電部第九研究所,1979年恢復辦學。2000年由信產部劃轉重慶市管理,實行部市共建;2006 年更名為重慶郵電大學,2013年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近年來,學校抓住西部大開發、重慶大建設、信息產業大發展的歷史機遇,立足行業,服務地方,加強建設,加快發展。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2.5萬余人,其中研究生4200余人。在職教職工19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830余人,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900余位,我校校友、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為我校名譽校長、校董事會主席。學校外聘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英國、加拿大、美國、波蘭、印度等國30余名院士及15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為我校兼職教授或名譽教授。學校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重慶市兩江學者、重慶英才計劃、*、學術技術帶頭人、巴渝學者等各類高層次人才160余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干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重慶市名師、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重慶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獲得者110余人,國家及省部級科技創新團隊、教學團隊等22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