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精神衛生宣傳主題確定為“發展事業、規范服務、維護權益”。
一、宣傳主題
發展事業、規范服務、維護權益
二、目標人群
社會公眾、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屬
三、宣傳關鍵點
(一)精神衛生法旨在促進精神衛生事業發展,規范精神衛生服務,維護精神障礙患者合法權益。精神衛生法自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填補了我國精神衛生領域的法律空白,是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精神衛生法對精神衛生工作的方針原則和管理機制、心理健康促進和精神障礙預防、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治療、精神障礙的康復、精神衛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精神障礙患者合法權益的維護等做了規定。
(二)用人單位、學校、社區、家庭要共同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用人單位應當創造有益于職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關注職工的心理健康。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精神衛生知識教育,配備或者聘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人員。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指導、精神衛生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創建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社區環境。家庭成員之間應當相互關愛,創建和睦的家庭環境,提高精神障礙預防意識。
(三)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住院、出院、康復和發病報告有嚴格的法定程序。診斷精神障礙應由精神科執業醫師按照精神障礙診斷標準作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遵循精神障礙治療規范制定患者治療方案。精神障礙的住院和出院實行自愿原則,但診斷為嚴重精神障礙,并且已經發生傷害自身或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或者有傷害自身或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的,應對其實施住院治療。應依法建立向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康復服務的社區康復機構。國家實行嚴重精神障礙發病報告制度,向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四)精神障礙患者的人格尊嚴、人身和財產安全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對患者個人信息及疾病信息應當予以保密。新聞報道和文學藝術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視、侮辱患者的內容。精神障礙患者同其他公民一樣,享有人身權、財產權,以及教育、勞動、醫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侵害患者合法權益的,患者本人、其監護人或近親屬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關于高血壓
高血壓亦稱血壓升高,會加大心臟病發作、中風和腎衰竭的風險。若不加控制,高血壓還可造成失明、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如果存在糖尿病等其它心血管危險因素,發生這些并發癥的風險會更高。
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有高血壓。這一比率隨年齡增長,在二三十歲的人中占十分之一,在五十多歲的人中占十分之五。高血壓流行率最高的是非洲的一些低收入國家,在非洲許多國家中有40%以上的成年人被認為患有高血壓。
但是,高血壓可防可治。在某些發達國家,針對高血壓以及其它心血管危險因素開展的預防和治療,使心臟病死亡人數出現下降。可通過以下方面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
減少鹽的攝入;
保持膳食平衡;
避免酗酒;
定期進行身體活動;
保持健康體重;
避免使用煙草。
目標:提高認識,促進健康行為,改進檢測,以及創造有利環境
2013年世界衛生日的最終目標是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宣傳運動的具體目標是:
提高對高血壓起因和后果的認識;
提供如何預防高血壓及相關并發癥的信息;
鼓勵成年人查血壓,并聽從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的建議;
鼓勵采用自我護理,預防高血壓;
使所有人都可承受測量血壓費用;
鼓勵國家和地方行政部門創建促進健康行為的環境。
控制高血壓
2013年世界衛生日重要信息
問題
高血壓(又稱為血壓升高)可導致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其它嚴重的健康問題。
它影響到超過三分之一的成人,每年造成全世界900多萬人死亡。
高血壓還可引起腎衰竭、盲癥、血管破裂以及腦損傷。
許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原因是它并不總會引起癥狀。
即便很容易作出了診斷并實施了治療,許多人并不能獲得基本的衛生服務,尤其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解決方案
高血壓可防可治。
與其它危險因素一道對高血壓進行控制,這是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主要方式。
關鍵是做到早期發現;所有成人都應當了解其血壓情況。
可通過以下方法來盡量減少出現高血壓的危險:減少鹽的攝入量;平衡膳食;避免有害使用酒精;經常運動;以及避免使用煙草。
對多數人而言,生活方式的改變足以控制血壓。而對其它人而言,則需要藥物治療。已具備廉價藥品,按處方服藥就會帶來效果。
高血壓的發現與控制要與降低引起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其它風險因素(比如糖尿病和煙草使用)相輔相成,同時進行,這一點十分重要。這應當成為所有國家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的核心要素,并應成為努力降低日益加重的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的部分內容。
民間社會在協助解決高血壓問題上可發揮重要作用。
工業界可對問題的解決發揮促進作用,比如降低加工食品中的鹽含量以及增進基本診斷制劑和藥品的可負擔性。
血壓升高有多常見?
問:血壓升高有多常見?
答: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血壓升高a,這種病癥的死亡人數約達中風和心臟病所導致的總死亡人數的一半。人們認為,它在2004年直接導致750萬人死亡,約占全球總死亡數的13%。【2013年世界衛生日主題宣傳材料】2013年世界衛生日主題宣傳材料。
在幾乎所有高收入國家,診斷和低價藥物治療的普及已經使全人口的平均血壓大幅降低,由此導致心臟病死亡人數的降低。
例如,1980年,世衛組織歐洲區域中約40%的成年人和世衛組織美洲區域約31%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到2008年,這一比例已分別降至不足30%和23%。
相比之下,在世衛組織非洲區域,據估計,許多國家40%以上(甚至高達5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且這一比例仍在不斷上升。
在發展中國家,許多患有高血壓的人仍未得到診斷,并因此錯過治療。這些治療能大幅降低其死于心臟病和中風或由此罹患殘疾的風險。
新的世衛組織統計數據顯示高血壓和糖尿病發病率上升
新聞稿
2012年5月16日|日內瓦-今日發布的《2012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著重突出了日益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問題。
根據這份報告,全球三分之一成年人患有高血壓,這種病癥的死亡人數約達中風和心臟病所導致的總死亡人數的一半。十分之一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這份報告進一步證明引發心臟病和其它慢性病的癥狀急劇增加,特別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博士說。“在某些非洲國家,多達半數成年人患有高血壓。”
這份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統計報告首次納入了關于194個國家中患有高血壓和高血糖的男性和女性百分比信息。
在高收入國家,廣泛進行診斷和低成本藥物治療促使全民平均血壓顯著降低,并有助于減少心臟病導致的死亡。但是,在非洲,據估計,許多國家40%以上(最多可達50%)成年人患有高血壓。這些人大多數仍未得到診斷,而其中許多病例可以通過低成本藥物得到治療,由此大大減少心臟病和中風導致的死亡和殘疾風險。
《2012年世界衛生統計》中還首次納入了關于高血糖患者的數據。盡管全球平均患病率約為10%,但在一些太平洋島嶼國家,高達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該病癥。不及時治療,糖尿病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失明和腎功能衰竭。
肥胖癥是另一個重要問題
“1980-2008年期間,世界各個區域的肥胖癥增加了一倍,”世衛組織衛生統計和信息司司長TiesBoerma博士說。“今天,5億人(世界人口的12%)患有肥胖癥。
世衛組織美洲區域的肥胖癥比率最高(占成人的26%),世衛組織東南亞區域的比率最低(3%肥胖癥)。在世界各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肥胖,因此面臨更大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癥風險。
目前全世界幾乎三分之二的死亡由非傳染性疾病導致。心臟病、肺病、糖尿病和癌癥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增加問題引起了全球關注,促使聯合國于2011年9月在紐約舉行了關于非傳染性疾病問題高級別會議。
定于2012年5月21-26日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將審查自上述高級別會議以來取得的進展并將商定未來的步驟。目前正在努力制定一個全球監測框架和一套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的自愿目標。
世衛組織每年發表的《世界衛生統計》是涵蓋衛生方面全球現有統計數據的最全面出版物。其中載有194個國家提供的數據,涉及一系列死亡率、疾病和衛生系統指標,包括期望壽命、一系列疾病導致的病癥和死亡、衛生服務和治療、衛生投資以及影響健康的風險因素和行為等。
今年報告中載明的一些重要趨勢包括:
孕產婦死亡率:二十年中,孕產婦死亡人數由1990年的54萬人減至2010年不到29萬人——降低了47%。這些孕產婦死亡中三分之一發生在兩個國家——印度(占全球總數的20%)和尼日利亞(占14%)。
兒童死亡原因的10年趨勢:2000-2010年的數據表明了過去十年中如何通過公共衛生方面的進步幫助拯救兒童的生命。世界取得了顯著進展,將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人數由2000年每年幾乎1000萬人減至2010年每年760萬人。腹瀉病和麻疹死亡人數的下降尤其引人注目。
死亡登記:只有34個國家(占世界人口的15%)能提出高質量的死亡原因數據。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只有不到10%的死亡得到登記。
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事實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頭號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多于任何其它死因(1)。
估計在2008年有173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總數的30%(1)。這些死者中,估計730萬人死于冠心病,620萬人死于中風(2)。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受到的影響尤甚:超過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男性和女性的情況幾盡相同(1)。
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臟病和中風)的人數將增加至2330萬人(1,3)。預計心血管疾病將繼續成為單個首要死因(3)。
大多數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過解決諸如煙草使用、不健康飲食和肥胖、缺乏身體活動、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升高等危險因素而得到預防。
每年有940萬例死亡,或所有死亡數的16.5%可能由高血壓造成(4)。這包括51%因中風造成的死亡以及45%因冠心病造成的死亡(5)。
--------------------------------------------------------------------------------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組心臟和血管疾患,包括:
冠心病——心肌供血血管的疾病
腦血管疾病——大腦供血血管的疾病
周圍末梢動脈血管疾病——手臂和腿部供血血管的疾病
風濕性心臟病——由鏈球菌造成的風濕熱對心肌和心臟瓣膜的損害
先天性心臟病——出生時存在的心臟結構畸形
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靜脈出現血塊,它可脫落并移動至心臟和肺部。
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通常屬于急癥,主要是由于堵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臟或大腦。這種情況發生的最常見原因是在心臟或腦部供血血管內壁上堆積有脂肪層。中風也可能是因腦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是什么?
心臟病和中風的最重要行為危險因素是不健康的飲食、缺乏身體活動、使用煙草和有害使用酒精。行為危險因素引發大約80%的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1)。
不健康飲食和缺乏身體活動造成的影響在個體中可能表現為血壓、血糖和血脂的升高,以及超重和肥胖;這些“間接危險因素”可在初級保健機構得到衡量,它表明出現心臟病發作、中風、心衰和其它并發癥的危險有所上升。
已經證明,停止使用煙草、減少膳食鹽含量、使用水果蔬菜、有規律進行身體鍛煉以及避免有害使用酒精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通過預防或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升高,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一些政策可創造出有利環境,使人們能夠承擔并可得到健康的選擇。這些政策對鼓動人們采用健康行為并加以保持是必不可少的。
心血管疾病還有一些潛在的決定因素,或“起因的起因”。它們體現出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革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心血管疾病的其它決定因素包括貧窮、壓力,以及遺傳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癥狀是什么?
心臟病和中風的癥狀
潛在的血管病通常沒有癥狀。心臟病發作或中風可能是潛在疾病的最初警告。心臟病發作的癥狀包括:
胸中部疼痛或不舒服;
手臂、左肩、肘部、頜部或背部疼痛或不舒服。
此外,病人可能感到呼吸困難或氣短;惡心或嘔吐;頭暈或昏厥;出冷汗;以及面色蒼白。婦女更易發生氣短、惡心、嘔吐,以及背部或頜部疼痛。
中風的最常見癥狀為臉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通常是身體一側。其它癥狀包括,突然出現:
臉部、手臂或腿出現麻木,尤其會發生在身體的一側;
神志迷亂、說話或理解困難;
單眼或雙眼識物困難;
走路困難、眩暈、失去平衡或協調能力;
無原因的嚴重頭痛;
昏厥或失去知覺。
發生這些癥狀的人應該立即就醫。
什么是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是風濕熱引起的炎癥和傷疤使心臟瓣膜和心肌受損造成的。風濕熱由鏈球菌感染引起,兒童最初癥狀通常是嗓子痛或患扁桃體炎。
風濕熱主要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尤其是那些普遍存在貧窮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由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中幾乎有2%與風濕性心臟病相關,而由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中,42%與缺血性心臟病相關,34%與腦血管疾病相關。(2)
風濕性心臟病的癥狀
風濕性心臟病的癥狀包括:氣短、疲乏、心跳不齊、胸痛和昏厥。
風濕熱的癥狀包括:發燒、關節疼痛和腫脹、惡心、胃痙攣和嘔吐。
治療
?早期治療鏈球菌導致的嗓子痛可阻止風濕熱的發展。長期定期使用青霉素治療可預防導致風濕性心臟病的風濕熱反復發作并能阻止心臟瓣膜已受該病損害的患者疾病的發展。
心血管疾病為何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問題?
心血管疾病造成的80%以上死亡病例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們更易接觸諸如煙草等危險因素,從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同時,相對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而言,他們往往不能從預防規劃中獲益。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傳染性疾病的人不易獲得符合其需要的有效和公平的醫療服務(包括早期檢測服務)。
因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許多人年紀輕輕就死于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傳染性疾病,而且往往在生命最旺盛時離開人世。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最窮者受到的影響最大。在家庭層面,不斷獲得的充分證據證明,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傳染性疾病會因災難性衛生支出和高額的自掏腰包費用而使人陷入貧困。
在宏觀經濟層面,心血管疾病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經濟背上了沉重負擔。據估計,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內的非傳染性疾病可使經濟出現快速增長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降低高達6.77%,原因是許多人過早離世(1)。
如何減輕心血管疾病的負擔?
世衛組織已經確定了即便在資源匱乏情況下也具有實施可行性的極具成本效益的干預措施,用來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
通過健康的飲食、有規律的身體活動和避免吸煙能夠預防發生心臟病和中風。個體可通過經常進行身體活動,避免使用煙草和二手煙草煙霧,選擇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避免脂肪、糖和鹽含量高的食物以及保持健康的體重和避免有害使用酒精,就能夠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全面的整合行動是預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手段。
?全面的行動要求采用綜合措施,采取針對高危或已罹患該病的個體的戰略,力圖減少全體人口的風險。
?可用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達及廣泛人口的干預措施包括:煙草控制綜合政策,實行稅收以減少攝入脂肪、糖和鹽含量高的食物,鋪設步行和自行車道,以增加身體活動,向兒童提供健康的學校膳食。
?綜合措施側重于導致一系列諸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癥等慢性病的主要常見風險因素:不健康的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和使用煙草。
現有若干可選治療方案。其中有些干預措施甚至可由貼近客戶的機構中的非內科醫生衛生工作者加以落實。這些措施極具成本效益且影響很大,被世衛組織列為重點。如:
利用特定風險預測圖等簡便工具,可在進行初級保健時較早確定高危人群。如果在早期確定了這些人群,就可用廉價的治療方法來預防許多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發生。
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幸存者面臨復發或死亡的高風險。通過使用藥物組合——降低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降低血壓的藥物以及阿斯匹林,能夠大幅度減少疾病復發或死亡的危險。
此外,有時需要采用外科手術來治療心血管疾病。這包括:冠狀動脈搭橋、球囊血管成形術(用一種小型球狀裝置穿過一根動脈疏通堵塞)、瓣膜修復和置換、心臟移植以及人工心臟手術。
需要利用醫學裝置來治療某些心血管疾病。這類裝置包括:心臟起搏器、人工心臟瓣膜和用來修補心臟缺損的補片。
需要通過旨在預防和控制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國家規劃,提高政府在疾病預防和早期發現方面的投資。
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事實
非傳染性疾病每年使3600多萬人失去生命。
將近80%的非傳染性疾病死亡(2900萬人)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因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所有死亡中,有900多萬發生在60歲之前。這類“過早”死亡情況中,有90%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非傳染性疾病死亡數最多,每年造成1700萬人死亡,其次是癌癥(760萬人)、呼吸系統疾病(420萬人)以及糖尿病(130萬人)。
這四類疾病占所有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的大約80%。
這些疾病有四個共同危險因素:煙草使用、缺乏運動、有害使用酒精以及不健康飲食。
--------------------------------------------------------------------------------
概況
非傳染性疾病又稱慢性病,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類疾病的病程較長,并且通常情況下病程發展緩慢。非傳染性疾病的四種主要類型為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發作及中風)、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哮喘)以及糖尿病。
非傳染性疾病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造成的影響尤甚,這些國家幾乎占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的80%(2900萬人)。除非洲外,這是在所有區域導致死亡的主要死因,但是目前的估測情況表明,到2020年時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的最大增長將出現在非洲。到2030年,預計非洲國家死于非傳染性疾病的數字將超過傳染病和營養性疾病的死亡總數以及孕產婦和圍產期死亡數,成為最常見的死因。
哪些人面臨此類疾病的風險?
所有年齡組以及所有區域都受到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非傳染性疾病往往與年齡較大的人群相聯系,但是有證據顯示,因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所有死亡中,有900多萬發生在60歲之前。這類“過早”死亡情況中,有90%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兒童、成人和老年人都容易受到引起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的影響,無論是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接觸煙草煙霧,還是有害使用酒精帶來的影響。
這些疾病受到包括老齡化、迅速而無序的城市化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舉例而言,像不健康飲食這類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問題,在個體中可能會以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超重和肥胖的形式出現。這些都稱作“中間危險因素”,這可造成屬于非傳染性疾病之列的心血管疾病。
危險因素
可改變的行為危險因素
煙草使用、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以及有害使用酒精會增加罹患大多數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或者導致發病。
1.煙草每年導致約600萬例死亡(吸煙直接造成510萬例,接觸二手煙霧導致60萬例),并且預計到2030年時,可增加到每年800萬人,或者說占所有死亡數的10%。
2.每年大約有320萬例死亡可歸因于運動不足。
3.約有170萬例死亡歸因于食用水果和蔬菜過少。
4.因有害飲酒引起的每年230萬例1死亡中,有半數因非傳染性疾病造成。
代謝性/生理性危險因素
這些行為會造成代謝和生理方面四個主要變化,增加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高血壓、超重/肥胖、高血糖(血糖濃度升高)以及高脂血癥(血液中的脂肪濃度升高)。
在死亡歸因方面,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為高血壓(占全球死亡數的13%),其次是煙草使用(9%),高血糖(6%),缺乏運動(6%)以及超重和肥胖(5%)。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幼童發生超重情況的上升速度最快。
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社會經濟影響如何?
非傳染性疾病對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進展帶來威脅。貧困與非傳染性疾病緊密相連。預計非傳染性疾病的快速上升將對低收入國家的減貧行動造成阻礙,尤其會迫使家庭與醫療相關的開銷出現上升。脆弱人群和社會弱勢群體比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所患疾病更為嚴重并且死的更快,特別是因為他們面臨著接觸有害產品的更大風險,比如煙草或者不健康食物,并且他們獲得的醫療服務存有局限性。
在存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或者慢性肺部疾病造成的醫療費用會很快耗盡家庭資源,使家庭陷入貧困。非傳染性疾病帶來的高昂費用,包括往往需要長期并且昂貴的治療以及喪失了養家糊口的家庭人員,每年迫使1億人陷入貧困,對發展造成了抑制。
在許多國家,在較高和較低收入群體中都會出現有害飲酒和不健康飲食及不健康生活方式情況。但是,高收入群體可以獲得相關服務和產品,保護他們遠離最大風險,而較低收入群體往往承受不起這類產品和服務。
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
要減輕非傳染性疾病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影響,需要采取一種綜合性工作方式,這就需要所有的部門,包括衛生、財政、外交、教育、農業、計劃及其它部門共同努力,減少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有關的危險,以及促進采取對其加以防控的干預措施。
減少非傳染性疾病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將重點放在減少與這些疾病有關的危險因素方面。存在低成本解決方案,以降低常見可改變危險因素(主要是煙草使用、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以及有害使用酒精),并且描繪非傳染性疾病及其危險因素流行情況。2
用來減少非傳染性疾病的其它方法是具有很大影響的非傳染性疾病基本干預措施,這些措施可以通過初級衛生保健的方法得到實施,加強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有證據表明,這類干預措施屬于絕佳的經濟投資,這是因為如果早期在病人身上使用,就可降低對更加昂貴的治療方案的需求。這些措施可在資源狀況存在差異的各種情況下加以實施。通過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促進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以及通過重新調整衛生系統、解決這類疾病患者的需求,就可以取得最大效果。
一般而言,低收入國家防控非傳染性疾病的能力較低。
高收入國家將非傳染性疾病服務納入醫療保險的可能性幾乎是低收入國家的四倍。醫療保險覆蓋面不足的國家不太可能使所有人都獲得非傳染性疾病的基本干預措施。
世衛組織的反應
《2008-2013年全球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戰略行動計劃》為各會員國、世衛組織和國際合作伙伴如何解決本國的非傳染性疾病問題提供了工作步驟。
世衛組織還采取了應對措施,減輕與非傳染性疾病相關的危險因素。
各國落實《世衛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列明的反煙措施,可大大降低公眾對煙草的暴露。
世衛組織《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略》旨在通過提高社區能力,減少與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有關的疾病和死亡率,來實現促進和保護健康。
世衛組織《減少有害使用酒精全球戰略》提出了保護人們不受有害使用酒精影響方面的措施并且確定了重點行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