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乎情止乎禮出自哪里
發乎情止乎禮這句詩出自《詩經》中孔子的一個主張,在詩中描寫了一個男子因為愛慕一名女子而失眠,于是便有了“發乎情止乎禮”。意思是男女之間產生感情是很正常的,但不要失了禮節。
該詩句還用來警戒古代的一些貴族,因為他們常常會因為愛慕某位女子而強搶,逾越了禮法的界限。
發乎情止乎禮的后半句是發乎情,民之性也,意思是感情產生于男女之間是人之本性。再往下一句是“止乎禮儀,先王之澤也”意為感情受約束于禮節,是先王留下的恩澤。
2、發乎情止乎禮經典散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思而學教育?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問題。你知道怎么才能寫好散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發乎情止乎禮經典散文,歡迎大家分享。
偶然的機會,讀了《思而學教育生活周刊》上袁迪寶和李丹妮的故事,為他們的凄美浪漫愛情故事所感動,在經歷了長達55年,半個世紀的跨國愛戀之后,他們終于修成正果,光明磊落,大大方方,幸幸福福地走在了一起,他們的故事讓我深深發出“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嘆。
為生活,本應拋棄了多愁善感的心,沒想到原來只是暗暗藏起,心里再痛,不想細細思量,只是深深埋藏,糾結困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如此多磨難,83歲、84歲最終結發相守,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丹妮曾說,她不會也沒有權利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另外一個女人的不幸上,去搶別人的幸福,這個結果她不能接受。源于此,我對丹妮生生佩服,為之折腰。這才是他們垂暮之年牽手的真正原因。她的崇高境界用什么來表達呢?我想,“發乎情,止于禮”是最合適的闡釋。
“發乎情,止于禮”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語出《詩經》毛詩序的“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細品這句話,即于情理之中而發生,因道德禮儀而終止。簡單而言,人的情感雖然經常在男女之間產生,但要做到男人自重,女人自愛。“發乎情,止乎禮”道出的是一種神圣、一種責任與擔當。道理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難上加難。發乎情,止于禮,是理論上的東西,而真實情感世界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相當難的。如果人在情感世界里都能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話,就不會有“情不自禁”,“難以自拔”這些哀怨的成語了。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尋找我人生唯一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這是詩人徐志摩在追求美女才女林徽因無果時的一翻感嘆。從林林總總的歷史記錄中感知,徐是一個多情而又感性的大才子,曾不以為然。但他這句經典告白,卻真情而又理性,體現了他達觀自如的人生態度,體現了其高尚的思想境界。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搶也沒有用。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道理都懂,做起來很難,一旦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就會情不自禁掙脫世俗,道德的底線,猛獸一般一頭扎進愛情的洪流。連咬帶撲著我要我要,達不到的時候,就是淚流眼看淚流眼,斷腸人對斷腸人。
有幾人尚知,在愛情的沼澤里奔跑,這是一場沒有回頭路的游戲,你步入了泥潭,將無力自拔,這無異于玩火自焚,飲鴆止渴。聰明的人始終明白,他終究做不了你的君主,你也不會在別人的領地上封疆掠土。他若知你,你若懂他,彼此心里再有渴望,也會壓抑,讓那尖銳的感情之矛永遠掩藏在理智的'厚盾之下,何樂而不為?
在林徽因短暫而又充滿傳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個字卻讓人感動和震撼,金岳霖教授與林徽因、梁思成夫婦一直毗鄰而居,并成為他們夫婦終生的摯友,他為了林微因終生未娶,用一生的癡愛和一輩子的堅持始終站在林微因的不遠處,默默關注她的塵世滄桑,苦苦相隨她的生命悲喜。他用自己的高貴品質,贏得了梁思成的信任,也贏得了梁家后輩的尊敬。當林徽因辭世后,這個沉默了一輩子的男人終于忘情地孩子般的慟哭起來,將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舍,所有必須的放棄,所有不能言說不能告白的痛都在紛飛的淚雨里傾瀉而出。他的癡,他的真,他堅持了一生的愛,讓多少人感動到今,試問有誰不為他的專情深深震撼?愛她,就成全她!是金岳霖教授對林微因愛的最高境界。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愛,這種遠遠超出簡單男女之情的傾慕與忠貞,讓多少屈服于欲望的現代人汗顏?
《詩經》首篇《關雎》,描寫一位青年男子因思慕一位女子而睡不著覺的情景,孔子的學生子復作傳曰“發乎情止乎禮義”,也就是孔子主張的"樂而不淫"。傳說孔子在此處批了一句話:“發乎情,止乎禮。”意思是說,人的情感雖然經常在男女之間產生,但一定要受禮法的約束,不能隨心所欲,要“樂而不淫”。所以,不管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還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君子好色,取之有道,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切皆因順應道德底線,升華思想境界。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常圓。
感情的世界里,沒有誰對誰錯,引用徐志摩的詩: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孤獨,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不是因為寂寞而錯愛,不要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
讓心不再奔跑,讓愛找到穴巢。處之有度,愛方萬古長流。
用一首《他沒有那么喜歡你》做結:
也許,我做了很多很多傻的事情,可是我知道,這樣我會比你更接近真愛。
拼命奔跑,華麗跌倒。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用這種態度去面對,一切哀怨也不過如此而已。
相信,尊崇古人所言:“發乎情,止乎禮!”
3、發乎情止乎禮的愛情
1、林徽因和徐志摩
第一個出現在林徽因感情生活中的男性就是徐志摩。當時是1921年1月,林徽因跟著父親來到歐洲沒多久,已經開始在倫敦讀書。當時她還不到17歲,徐志摩當時24歲。
徐志摩也是個學霸級人物,他曾留學美國,拿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的學位,然后來到英國的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后又轉學劍橋大學。見到林徽因后,徐志摩一下子就墜入了情網,而林徽因也對他也頗有好感。
為什么會有好感呢?第一就是徐志摩的性格對味。徐志摩雖然出身于浙江富裕家族,但一點也不清高自傲,腦子里也沒有什么階級觀念。他天生就有一種“自由”與“平等”的氣質,更不會擺出一副男尊女卑的丑惡嘴臉。他骨子里時不時冒出浪漫和熱情的氣息,澄凈清澈得如同一個孩子。郁達夫曾感慨:“當時的文人學者,達官麗人,以及中學時候的倒霉同學,不論長幼,不分貴賤,都能成為他的座上賓。”在一群暮氣沉沉的政治人物中,徐志摩顯得分外出挑。
第二就是興趣相投。兩個人都是在中西交匯的大環境下長大的,同樣精讀四書五經、詩詞曲賦,同樣熱愛拜倫、雪萊、莎士比亞........他們有那么多的共同語言,而且一個眼神就能心意相通,每一句都能說道對方的心坎里。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林徽因能沒有好感嗎?
在林徽因看來,徐志摩千好萬好,就只有一點不理想。他已經成婚了,而且妻子已經懷孕了。就因為這一點,林徽因對徐志摩的好感只能停留在友情上,卻達不到愛情的地步。即便徐志摩辦妥了離婚手續,然后趕來求婚,林徽因也沒有同意。
為什么林徽因會這么決絕呢?這里就得提到林徽因的身世了。原來啊,當年林長民迎娶林徽因的媽媽后,很快生下了林徽因這個長女。之后她媽媽又生了兩個孩子,但最后都夭折了。為了傳宗接代,林長民又娶了第二位夫人,生了好幾個兒子。這位二夫人贏得了大家庭的認可,也贏得了林長民的喜愛。
對于母親的不幸與辛酸,林徽因打小就感同身受。然而一邊是寵愛自己的父親,一邊是有生養之恩的母親,林徽因夾在中間,其痛楚真是不言而喻。她深愛著父親,卻恨他對母親的無情;她深愛著母親,卻又恨母親不爭氣,刀子嘴豆腐心,反而把父親推得更遠。
因為有這段慘痛的記憶,林徽因早早就發誓,絕不要卷入那種復雜的愛情關系中,讓一個女人因為自己的介入而受到深深的傷害。
為了避開徐志摩,林徽因跟著父親不辭而別,踏上了回國的旅程,之后在父輩的撮合下確定了和梁思成的戀愛關系。徐志摩在失望之余迎娶了陸小曼,也組建了新的家庭。兩人間的愛情淡去,變成了一種溫暖深厚的友情。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死。林徽因與梁思成趕制了一個小花圈,用碧綠的鐵樹葉做主體,綴以白色的小花。梁思成把它安置在徐志摩的棺材上,并按著林徽因的囑咐,撿回了一塊失事的飛機殘骸做紀念。他們如兩顆流星,曾相逢在黑夜的天空,然后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但它們怎么能忘掉那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呢?
2、林徽因和梁思成
如果說林徽因和徐志摩是兩個擦肩錯過的流星,雖然絢麗明亮,但注定不能同行;那么她和梁思成就是并肩而立的兩棵大樹,共享陽光的溫暖,共擔風雨的洗禮,這一世都未曾改變。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1919年的那個尋常夏日。18歲的梁思成在自家的書房里靜靜地等待著,心里略微有點不安。他不知道大人們給他找的小女朋友,究竟長什么樣子。門開了,年僅15歲的林徽因走了進來。
這是一個亭亭玉立卻仍帶有幾絲稚氣的小姑娘,五官精致,雙眸清亮,左臉頰還有一個小小的酒窩。她穿著淺色的半袖短衫和長僅及膝的黑色綢裙,飄逸地如一個小仙子,令梁思成怦然心動。這個尋常的夏日,從此決定了他一生的走向,包括愛情,包括事業。
在林徽因的影響下,梁思成也迷戀上了建筑學。等到1924年兩人奔赴美國讀書時,梁思成就選擇了建筑專業,林徽因選修了建筑系幾乎所有的課程。等完成學業后,兩人就結了婚,并作為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高校教書,一起考察古建筑,一起撰寫學術著作。
在回憶這段美好時光時,梁思成曾這樣評價自己的太太:“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筑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有時會很累,因為她的思想太活躍了,你的反應必須和她一樣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這段話曾引起很多人的誤解。那些大男子主義者認為,林徽因又聰明又強勢,給梁思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所以不是個好妻子。但這樣解讀,可就真地把人家梁思成給看低了。要知道,這話乍一聽是在抱怨,細品卻能感受到一個曬妻狂魔的甜蜜與自豪。
而且,林徽因也不屑于為了照顧丈夫的情緒伏低做小。對于平庸的女性來說,示弱和退讓可能是經營好一段關系的王道,但林徽因又怎么可能是個平庸女子?她壓根就沒想做溫良恭儉讓的傳統閨秀,否則也就枉費了當年老父親帶她四處游歷的苦心了。
等到抗日戰爭爆發,華北淪陷,梁思成和林徽因逃難西南,先是在昆明,然后又去了四川的李莊。四川天氣多雨潮濕,林徽因肺病復發,臥床不起,只能靠在被子上工作。梁思成除了努力工作外,還學會了蒸饅頭、煮飯、做菜,后來還學會了給林徽因進行靜脈注射。夫妻兩個一路扶持,走過了人生那段艱難歲月,真正地詮釋了什么叫相濡以沫、共渡難關。
舒婷在《致橡樹》一詩中寫道:“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間的愛情,不就是這首詩最好的注腳嗎?
3、林徽因和金岳霖
如果說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兩棵并肩站立的大樹,那么金岳霖就是站在樹上放聲歌唱的小鳥。他欣賞、呵護著它們的愛情和勃勃生機。在它看來,自己已經和這兩棵樹成為了一家人。
金岳霖是何許人也?當時國內知識人士中有種說法:“金岳霖是國內哲學界的第一人。”此言并不夸張,他是第一個把近代邏輯學引入中國的人,也是哲學知識論領域的拓荒者。
同時金岳霖也是個至情至性之人。他酷愛養雞,曾在隆福寺廟會買過一對大黑狼山雞,并讓這兩只大山雞和他同桌而食。他還喜歡搜羅大梨、大石榴,并和一群孩子比個頭大小,比輸了他就把梨或石榴送給小朋友再去買,再去比,玩得樂此不疲。
通過徐志摩的介紹,金岳霖認識了林徽因,并很快成為這位女神的愛慕者。他說自己愛林徽因的一切,就連別人看不上的急性子、直脾氣,他也愛。他曾這樣自嘲:“學究氣的反面就是豐富多彩,看看徽因多么豐富多彩,而可憐的我,卻是如此的蒼白!”
如果說,徐志摩愛上的是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金岳霖愛上的則是現實中的林徽因,有著強大的內心,自由而獨立。。
1932年,金岳霖搬到北總布胡同與梁家同住。梁家人住前院、大院;金岳霖住后院,小院,變成了梁家的“老金”,孩子們口中的“金爸爸”。抗戰時期,北平知識人集體南渡,金岳霖來到昆明,很快就挨著梁思成的新宅舔蓋了一間“耳房”。林徽因風趣地說:“整個北總布胡同又原封不動地搬過來啦。” 偶爾沒和梁家人在一起,金岳霖便如“丟了魂一樣”,一休假就急急忙忙地趕了過去,一點也不避諱別人,因為心底極為坦然。
金岳霖一生未婚,于是坊間傳出他和林徽因有私情,但三位當事人都是一笑了之。多年后,金岳霖借評論徐志摩表明了心跡:“林徽因和梁思成兩小無猜,兩家又是世交……徐志摩硬要鉆進去,鉆也沒用!林徽因思想活躍,主意多,但談到構思畫圖,梁思成才是高手。他們倆結合地得好......”在他看來,林徽因和梁思成始終是一對兒珠聯璧合的佳偶,他只會像兄長一樣去欣賞、愛護,怎么可能去破壞呢?
1、發乎情止乎禮是真愛嗎 是什么意思
2、發乎情止乎禮什么意思 有哪些示例
不得不說,林徽因是幸運的,遇到了那個時代三位卓越的男性。在和這三位追求者交往中中,她看得透,也能拎得清,做出了最佳選擇,贏得了圓滿的局面。僅就愛情而言,林徽因也活成了一個傳奇。她絕不缺浪漫情懷,卻不會被浪漫沖暈頭腦;她享受愛情的甜蜜,卻絕不會做愛情的俘虜。她詮釋了什么叫活得通透,什么叫拿得起、放得下,什么叫簡單純粹、明亮坦蕩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