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新要勇于否定權威(普朗克和愛因斯坦)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里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他沮喪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25歲的愛因斯坦敢于沖破權威圣圈,大膽突進,贊賞普朗克假設并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后又銳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偉大的新權威。
2、齊白石老人五易畫風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后的畫,明顯不同于60歲以前。70歲以后,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后,他的畫風再度變化。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他告誡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為畫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說,在學習別人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創造性地運用,不斷發展,這樣才會賦予藝術以鮮活的生命力。
3、創新讓人們不斷靠近真理(揭開天體的層層面紗)
長期以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體系”的理論統治著人們的頭腦。托勒密認為地球居于中央不動,日、月、行星和恒星都環繞地球運行。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論,闡明了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而后,布魯諾接受并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由無數恒星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虧現象等。不久,開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觀察資料,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并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科學是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4、保守是創新最大的障礙(牛頓晚年趨于保守)
牛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科學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他的一生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冷卻定律以及微積分等。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學說的范疇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上帝的存在,結果自然毫無所得。由此看來,即使一個偉大的學者,一旦落入陳舊的范疇,也談不上有絲毫的成就。
5、創新即是表現個性(鄭板橋獨創一體)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自幼愛好書法,立志掌握古今書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學苦練,然開始時只是反復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據說,有次練書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畫來畫去。妻子問他這是干什么,他說是在練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么?”鄭板橋聽
后,猛然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老是臨摹別人的碑帖,怎么行呢!從此以后,他力求創新,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 創新推動歷史前步(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到秦國后,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了新法。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秦國從落后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歷史才變得如此輝煌
6、埃及公開賽時王皓
埃及公開賽時一打,幾個外國選手都不適應。王皓拉過去的球帶著側旋,他們老想側身,結果經常被球打到肚子上。那次比賽打完后,王皓的信心馬上就上來了。教練吳敬平說, 2003 年主要練王皓反手拉過去對方回球后他下一板的銜接球,作為一個整體技術,作為一個專門環節來強化,這也是直板橫打技術上的一個突破。王皓這個環節突破了,整個技術顯得更厚實了。
7、萊特兄弟不迷信書本??創新要敢于向權威挑戰
1899 年 6 月初,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倆開始正式閱讀與鉆研有關航空與飛行方面的書籍。 1903 年 12 月 17 日,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他倆制造出人類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并且試飛成功。僅僅用了 4 年多的時間,他倆便實現了人類幾千年的飛行夢想,開創了一個*。
在反復進行滑翔試驗中,萊特兄弟發現氣壓中心側轉的現象??彎曲的翼面氣壓中心并不總是像平翼面承受的氣壓中心一樣往一個方向移動。這一重大發現與許多科技書籍的論點相違背??科學家們已經獲得的關于大氣對機翼壓力的數據竟然有許多是不正確的!萊特兄弟于是在 1901 年下半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對模型機翼進行準確試驗的風洞,用兩個多月時間使用風洞進行了 200 多次各種類型翼面試驗,取得了一整套科學數據,并根據這些數據設計出飛機。
萊特兄弟不迷信書本,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這是創新必備的可貴品質。
8、高校缺乏原始性創新??學術呼喚原創性創新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說,我們國家的論文數已經居世界前十位了,但我們的原始性創新卻太少了。
我國大學代表原創性水平的學術指標差距巨大,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沒有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發表在《自然》和《科學》上的論文很少。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知識創新仍處于較低水平,科技國際競爭力相對進步不快。科技競爭力的不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原因。而與此同時,世界上一些發展中國家正在急起直追,印度有幾所大學目前的師資、設施和管理水平正接近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
9、哪一筆是自己的? ??藝術上的創新勝于模仿
劉石庵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書法家,它能集各家之長自成一體,形成了厚重的獨特風格。劉石庵有個學生,是另外一個書法家翁方綱的女婿。翁講究“筆筆有來歷”,不像古人之處,就認為是敗筆。當他的女婿向他討教書法時,翁說:“去問問你老師,哪一筆是古人的?”女婿沒有聽出其中的挖苦口氣,便去問他的老師。劉石庵想了一會,說:“你回去問問你岳父,哪一筆是他自己的?”這樣針鋒相對的質問,表明了兩位書法家不同的書法見解。可后人對注重創新有自己風格的劉石庵的評價遠在一味仿古的翁方綱之上。這是對兩種藝術實踐的公正裁決。
10、五易畫風的白石老人??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 60 歲以后的畫,明顯不同于 60 歲以前。 70 歲以后,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 80 歲以后,他的畫風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齊白石先生經常告誡弟子的一句話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為畫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說,在學習別人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創造性地運用,不斷發展,這樣才會賦予藝術鮮活的生命力。
11、不斷創新的海爾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創新是海爾發展的不竭動力。海爾集團始終堅持以技術創新作為發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從引進技術到整合國內外資源、自主創新,堅持“技術創新課題來自于市場難題”和“設計創造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研發理念,通過技術創新使集團在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上取得長期的成功,營業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 78% ,持續保持在家電與其他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
12、女神像翻新變廢為寶 ??思維創新獲得巨大利潤
美國歷經百年的自由女神銅像翻新后,現場存有 200 噸廢料,難以處理。一個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奮勇,主動承包清理。他將廢料分類整理,把廢銅皮改鑄成紀念塔,廢鉛改鑄紀念幣,水泥碎塊整理做成小石碑裝在玲瓏透明的小盒子里,讓大家選購。結果,本來無人問津難以處理的一堆垃圾,頓時化腐朽為神奇,身價百倍,人們爭相購買, 200 噸垃圾很快被一搶而空。正是由于斯塔克不拘泥于傳統方法,標新立異的思維方式,使別出心裁的他想出了多種處理辦法,由此而獲得大利。
13、熟諳傳統富于創造的馬連良??創新要建立在傳統之上
北京京劇團 1959 年演《趙氏孤兒》,由馬連良飾程嬰。在“說破《雪冤圖》”一場中,當孤兒趙武叩門,念“開門來”時,程嬰有一組“聞聲大驚,急向右轉身,甩髯口,左手掩桌上畫冊,臉向外場,戰抖”的身段,接著唱“叩門聲嚇得我膽戰心驚”。有一天演完戲,馬
連良問他的得意門生馬盛龍:“你知道我這身段是從哪兒來的嗎 ? ”馬盛龍一時想不出,馬連良笑著說:“我是化用了《朱砂痣》里‘病鬼'的身段。不過那是向左轉身,右手扶桌,我把它反過來了。”馬盛龍這才悟出其中道理。
馬連良常說:“革新要有所本,創作要有所需。”他本人在藝術實踐中確是這樣做的,由于他諳熟傳統,又富于創造,才以柔潤、瀟灑的風格,形成了“馬派”藝術。
14、丁肇中獨辟蹊徑攀高峰??勇于創造,不怕阻力
在微觀物理學中,高能條件下只能產生一些壽命極短的粒子,依照慣例,探索這些微粒,使用普通的低分辨率的儀器足以應付。 19 世紀 70 年代初,對重光子的研究裹足不前,陷入困境,當科學家們糾纏于實驗過程本身時,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卻機敏地把目光轉移到測試儀器上,并花了兩年多時間,耗費巨資研制了一架高分辨率的探測器。這一舉動立刻遭到了許多物理學權威的嘲笑和否定??因為,這樣做太奢侈了,而且毫無價值 ! 創造性的思維在獲得成功之前,往往顯得微不足道,甚至遭人唾棄。然而,正是借助這架儀器,在 1974 年,丁肇中發現了 J 粒子,這一發現轟動世界物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