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亚洲一级大片,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

關于于書法同志的先進事跡材料

思而思學網

 于書法同志的先進事跡材料【篇一】

16年前,在國企改革大潮中,有著數十年黨齡的他,作為軍轉干部和中層干部,服從組織安排,無怨無悔選擇協議解除勞動關系提前退休。

12年前,在社區支部競聘中,年近六旬的他又重返“戰場”,勇挑重擔,成了一個萬人社區的帶頭人。

站在時代風口,他創新社區黨建思路,創新工作方法,積極踐行“河洛黨建計劃”,披荊斬棘,硬是把一個曾經是上訪告狀大戶的落后社區,變成一個連續六年零上訪的國際安全社區、全國文明和諧示范社區。

“為黨守好陣地,為政府凝聚人心,為群眾多辦實事。”他銘記競聘時的誓言,以時間為經,以閱歷為緯,鐫刻出一名共產黨員不變的“初心”。

他,就是洛陽市吉利區河陽街道辦事處河陽新村社區黨總支書記于書法。

1.心中有誠 歷經波折不改從容

3月23日,風卷垂柳,春寒料峭。于書法一早起床,服過藥后就像往常一樣來到辦公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2005年5月,于書法到剛成立不久的河陽新村社區黨支部任副書記,到現在擔任社區黨總支書記,轉眼已經十余年。4300多個日子里,無論風雨寒暑,還是周末假日,他心里總是裝著社區的大情小事,裝著社區的老老少少。即使去年患上陳舊性腦梗,住院治療期間,他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已過69歲的于書法,頭發花白、略顯消瘦,神情從容淡定、波瀾不興。面對這樣一名老人,你很難想象他的人生也曾經歷過大的波折,也曾跌倒谷底。

于書法曾是一名軍人。1968年,他從全村50名應征青年中脫穎而出,光榮入伍。為期一個月的新兵訓練結束后,他被分配到某部后勤機關,做倉庫保管員。偌大的倉庫每天只有他一個人,整天和物品打交道,枯燥無味,但他卻憑著一股子認真勁兒把保管工作做到極致。

當時,部隊剛換防到新駐地,各種設備、成千上萬件物品堆在倉庫里,毫無章法。于書法就每天趁業余時間整理倉庫,將各種物品一一歸類建檔。不到半年,原本凌亂的倉庫整潔有序,各項物品擺放井井有條,讓部隊首長為之感嘆。

入伍第二年,于書法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十年的軍旅生涯,塑造了他忠誠守責,勇于擔當的品格。

從部隊轉業后,于書法被安排到洛陽石化總廠上班。從一名普通干部到企業中層,23年里,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像一名不穿軍裝的士兵,一切服從組織安排,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2001年,改制的大潮影響到洛陽石化總廠,不少人面臨著失業轉崗的壓力。當時已經53歲,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洛陽石化的于書法,在接到廠里買斷工齡提前退休的協解通知后,他二話沒說,又一次選擇了服從組織安排。

離開石化后,他和幾個朋友籌資50萬元,到廣西一個縣建起了啤酒廠。不幸的是頭一年剛生產出啤酒,就遇上了臺風,廠房毀于一旦;好不容易湊錢把廠房修復好,又趕上“非典”,原材料進不來,產品銷不出去,無奈之下啤酒廠只得關門停產。

于書法成了一名無業者,幾十萬元積蓄也血本無歸,一時間他的人生似乎跌到谷底。

“后悔當初轉崗嗎?”

“也沒啥后悔的,誰叫咱是共產黨員呢,服從組織安排是應該的。沒出路,咱再想辦法。”于書法說。

2005年,河陽新村社區成立社區黨支部,向黨員發出競聘的號召。當時已經57歲的于書法,立刻就報名參加競聘,最終以前三名的考試成績,被任命為社區黨支部副書記。

2.心中有黨 讓“口袋”黨員回“家”

于書法開啟了新的人生軌跡。“去那里干圖個啥?”他的選擇在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家人也為他擔心。

河陽新村社區,是洛陽石化在新世紀初建成投用的一個職工生活區,也是吉利區7個社區中最大的一個,有住戶3370戶,總人口達11000余名。

當時,社區面臨的難題成堆。最讓他揪心的還有他手中握著剛剛轉過來的143名洛陽石化協解人員黨員名單。

“協解后不少人都去外地創業了,甚至出了國,只有一份黨員名單,人在哪里?住在哪里?……這些情況全都一抹黑兒。”回想當初的情況,于書法不自覺得地皺起了眉頭。

“當務之急是盡快讓這些‘口袋’黨員回到組織。”于書法深知自己肩上責任重大,“要為黨守住人心陣地。”

“能不能從協解黨員原來的單位找到線索?”“現在的工人里面有沒有認識的?”“有沒有親戚還在廠里上班?”

……

一個個疑問就是一條條解決問題的途徑。

于書法和其他兩名黨員一起,開始了漫長的尋找過程。

一個個部門跑,一個個分廠走訪,半年時間里,沒日沒夜,他們幾乎走遍了家屬區的每一棟樓房,查遍了任何可能的線索。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們的努力下,這143名“口袋”黨員終于一個個地“回家”,恢復了正常的組織生活。

現任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的毋趁意,就是這樣被找到的。

“那是6月的一天,我聽到有人敲門,一打開門,是于書記他們三人站在門口,遞給我一張紙,我一看是組織關系通知單,他們說河陽新村社區黨支部成立了,我的組織讓我去報到。”毋趁意回憶起最初見到于書法的情景,仍然有些興奮。“當時是又激動又興奮,覺得自己又有‘家’了。這種心情只有參加過組織生活,又在外漂泊多年的黨員,才能真切體會到。”

“口袋”黨員回來了,然而部分黨員家庭生活困難,情緒不穩定,這讓于書法依舊放心不下。

憑著在企業多年的工作經驗,于書法意識到,社區要穩定,首先要抓住這些人員再就業這個“牛鼻子”,抓典型引路。

經過調查走訪,于書法了解到,協解黨員中有18位創辦了企業,積累了創業經驗。他從中挑選出徐春紅、楊國錄、李再軍3位代表,在社區第一次黨員大會上,上臺給大家介紹自主創業的經歷和體會。3位自主創業黨員的發言,在參加大會的100多名社區黨員中引起強烈反響。

于書法又趁熱打鐵,接連推出趙華毅等5位自主創業的黨員典型,在社區開辟“自主創業路,黨員當先鋒”宣傳欄,宣傳自主創業黨員的創業事跡。

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激發了大家創業熱情。社區先后有160多名協解職工和黨員走上自主創業路。一些過去常常鬧情緒的協解職工也逐漸變成了發展的推動者和創業的引領者。

3.心中有責 守好陣地聚合力

社區發生的一件事情,深深刺痛了于書法的神經。

當時,社區里一戶居民家遇到煩心事,請來一幫“神漢”到家里敲鑼打鼓,“施法驅邪”。居民們很是反感,立即報告給社區。

于書法得到消息后,一方面對請“神漢”的居民曉之以理,一方面堅決遏制封建迷信行為,將“神漢”驅趕出社區。事情解決了,大家也都沖他豎起了大拇指,于書法的心頭卻倍感沉重。當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一夜未眠。社區是黨的基層陣地,堅決不能讓封建迷信等亂七八糟的東西給占領了。建了黨支部,有了黨員隊伍,不等于就守住了陣地,尤其是思想陣地,更不能丟失。于書法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他帶領班子轉變工作方式方法,將創新理念融入社區黨建工作的各個環節,在實踐中總結摸索出“明確一個理念、找準兩個定位、推行三項機制、建設四支隊伍、實行五級負責、開展六類活動”的社區黨組織書記履行黨建主體責任“六步工作法”,又稱“于書法工作法”。

聽到有人說“黨課很枯燥,不愿意參加”,于書法就改變上課方式,邀請身邊的黨員現身說法,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讓黨員干部在聽“故事”中不知不覺受到啟發。“剛開始上黨課,在家的黨員能夠參加個三分之一就算不錯了,后來聽說上黨課,除非有事抽不開身,在家的黨員都主動參加,積極性可高。”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馬妙紅說。于書法還將黨課從教室搬到社區廣場上、小樹林里,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別開生面的上課方式,讓社區居民真切感受到黨無時無刻不在身邊,從而自覺凝聚在黨的旗幟下。

為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于書法也想了很多辦法。在他的文件柜里,擺放著十七本稿紙裝訂的草稿本,里面工工整整地記錄著這些年來社區舉辦的群眾活動和他撰寫的活動方案。他在社區找精英招名人,成立時裝表演、舞蹈、腰鼓、書畫、太極拳等20多支活動隊伍,組建文體聯合會、書畫培訓班等社團;定期舉辦“鄰里守望模范單元”、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吸引了大批社區居民積極參加,大家叫好之聲不斷。

去年,他又組織社區居民自編自導一部反映家庭美德的微電影《老娘進城》和兩部話劇《異父兄妹》《勸妻》,在朋友圈和晚會上播放分享。很多人看后都流下眼淚,表示心靈受到觸動。

4.心中有民 創新模式辦實事

“寧領千軍,不領一社”,有人曾如此評價基層社區工作。

為啥?難!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事務雜、頭緒多、攤子大、人手少、經費缺、群眾工作難做都是基層社區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

于書法認為,社區是落實各項政策、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而聯系群眾是“掏心窩子”的事,要的是實打實、心碰心。

在他辦公室里,掛著一面印著“愛心救助,功德無量”的錦旗,這是社區里一位已故居民的家屬送來的。

去年在巡查中,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這位居民家中困難,就把問題反映給了于書法。于書法立即組織社區人員為這位居民捐款,最終通過各種渠道,為這戶居民籌措了近3萬元愛心款……

“社區多想想辦法,居民辦事就少跑些腿。”于書法經常這樣說。

借鑒外地先進經驗,他將整個社區分為五個網格,將黨支部建在網格上,并依托“四會四長”(支部委員會、居委會、業委會、志愿者協會,黨小組長、網格長、樓棟長、志愿者服務小組長)調動社區上下各方力量參與到社區管理中去,最終形成社區書記負責社區、支部書記負責片區、支部委員負責網格、黨小組長負責樓棟、黨員志愿者負責家庭的“五級負責”管理網絡,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網格覆蓋的精細化管理。

然而這項工作最初推行的并不順利,甚至一度停滯不前。“標準很高,要求網格員要熟悉網格內居民的姓名、職業、家庭人口、特殊群體、特殊需求、聯系方式,而且要達到說姓名知住址,說住址知姓名的程度。”社區主任于娜說,一開始她心里沒底,擔心居民不理解、不配合。

但于書法態度異常堅決,提出實行網格化管理工作目標考核,并選擇兩名年齡大、文化程度較低的網格員作為“突破口”,以3個月為限進行突破。3個月后,兩名網格員不負眾望,對考核中住戶的姓名、年齡、住址對答如流“一口清”,也令其他網格員心服口服,網格化管理最終迎來“柳暗花明”。

借助這一載體,于書法推出了“一站式、三上門、五必須五不準”服務機制和管理制度,為居民提供優質、高效、便捷服務。比如對高齡老人、病殘人員、獨居老人等弱勢群體,通過分類建檔,專人分包,定期走訪,及時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并通過合理化的幫扶手段,實現對這部分居民的重點管理和服務。為此,于書法專門成立了19人組成的“先鋒號”黨員志愿者服務隊,深入到空巢老人、病殘家庭走訪慰問、打掃衛生、洗衣做飯,解決他們家庭實際困難。

家住社區4號樓的趙來臨,偏癱在家10年,每天在床上和輪椅上苦度時光。黨員志愿者到家服務后,老人精神面貌大為改觀,見人話多了,笑容也多了。

5.心中有夢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于書法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上任之初,于書法給所在的黨總支立下了“說話不消極,干事不拖拉,為人不虛偽,利益不優親,生活不特殊,難題不上交”的“六不”規矩。于書法說,社區黨總支書記就像個泥瓦匠,手中要有三件工具,一是“線墜”,把握好方向;一是“瓦刀”,能夠砍掉“葫蘆頭”;三是“泥抹”,能夠抹平坑洼。“要做到三件工具熟練使用,‘六不’規矩就是底氣。”

3月23日下午,于書法像往常一樣去探望幫扶對象張四欣。敲開張四欣的家門,當看到是于書法來了,張四欣連忙把他讓進屋:“于老哥來了呀,你比我還大呢,老是來看我,讓我過意不去。”兩人又像往常一樣熱鬧地嘮起了家常。

河陽新村社區共有30戶低保、患重大疾病居民、殘疾人家庭,于書法一人承包了6戶,他定期走訪這些家庭,風雨無阻,雷打不動。但很多人不知道,經歷一場大病后的于書法更需要幫助。

去年8月的一天,于書法中午加班后回到家里,突然暈倒了,送到醫院后被診斷為陳舊性腦梗,還患有頸椎病。然而他只休息了十多天就又去上班了。說起這件事情,于書法的兒子就來“氣”。這已經不是父親第一次發病了,這次他是在父親住院后才知道的。兒子要給他請病假,他連聲拒絕。于書法說,不想讓別人知道他住院了,不然大家都去看他,太影響工作了。

有人曾為于書法寫下這樣一首打油詩:“酸甜苦辣都嘗盡,柳暗花明見新村;白眼誤解不掛心,誹謗詆毀任議論;任重道遠他自強,拼搏奮進敢擔當;熱愛社區更愛崗,愿用銀絲換艷陽。”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于書法同志的先進事跡材料【篇二】

于書法,現任吉利區河陽街道河陽新村社區黨總支書記。他先后在第二炮兵基地部隊服役、在洛陽石化從事管理和黨務工作,2005年他被任命為河陽新村社區黨支部副書記,2010年1月至今擔任社區黨總支書記。本可安然退休、頤養天年的于書法,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12年如一日,帶領社區黨組織一班人,把河陽新村這個吉利區居民最多、特殊群體最多、管理難度最大的社區打造成了“國際安全社區”“全國安全社區”“全國文明和諧示范社區”,社區黨總支被命名為“全省五好基層黨組織”,他本人也先后被市委授予“洛陽市優秀共產黨員”“馬海明式好黨員好干部”榮譽稱號。

于書法同志是洛陽市基層黨建戰線的一面旗幟,是全市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推進“河洛黨建計劃”過程中涌現出的突出典型。學習弘揚于書法同志的先進事跡,對于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奮發有為、敢于擔當、建功立業,鞏固提升“河洛黨建計劃”,努力打造與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洛陽黨建品牌,爭當全省基層黨建工作新發展的排頭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向于書法同志學習,一是要學習他愛黨護黨、忠誠履職的政治品質;二是就要學習他老而彌堅、滾石上山的擔當精神;三是學習他大膽創新、敢做善成的創業豪情;四是學習他根植社區、憂民親民的為民情懷;五是學習他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的清廉本色。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