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李白、蘇軾、司馬相如、落下閎、揚雄、卓文君、陳子昂、譙周、秦九韶、陳壽,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四川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1、李白:四川江油人
2、蘇軾:四川眉山人
3、司馬相如:四川南充人
4、落下閎:四川閬中人
5、揚雄:四川成都人
6、卓文君:四川邛崍人
7、陳子昂:四川射洪人
8、譙周:四川閬中人
9、秦九韶:四川安岳人(出生)
10、陳壽:四川南充人
二、四川歷史沿革
四川,簡稱“川”或“蜀”。關于“四川”的名稱來歷,一般認為因四川境內有四條大江。具體哪四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烏江等,說法不一。其實,四川得名緣于北宋時建制沿革,與江河無關。
宋朝時在今四川地區置川峽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川峽路被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后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又被稱為“天府之國”!疤旄币辉~,最早見于《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周禮·春官·天府》),即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后用以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保ā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罚。張良論及的“天府”,主要指關中平原,并非今天的四川盆地。
歷史上,諸葛亮的《隆中對》最早稱四川為“天府”:“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東晉著名史學家常璩(qú)在《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焙笫姥欧Q“天府之土”為“天府之國”,“天府之國”便在歷代文人墨客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
新中國成立前歷史沿革
四川歷史悠久,有人類活動的歷史記錄可追溯到200萬年前。四川,古為梁州之地。夏商時,巴人與蜀人逐漸發展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巴蜀二部族已分別于盆地東西建立奴隸制政權。
20世紀末在四川省宣漢縣發現全國面積最大的巴文化遺址—羅家壩遺址,遺址中有大量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羅家壩遺址和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古蜀船棺葬遺址并稱為繼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滅巴蜀,置巴、蜀二郡,四川地區進入封建社會。隨著秦王朝的建立,四川成為統一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蜀道開辟時間最早的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3000多年歷史,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
漢承秦制,四川地區除巴、蜀二郡外,先后新設置了廣漢郡、犍為郡、沈黎郡、越西郡、汶山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以四川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發現的金沙遺址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900年)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
三國時期,蜀漢行政區劃仍襲東漢,設州、郡、縣三級。
隋王朝得蜀后,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革全國行政區劃,取消郡,保留州、縣兩級,對四川原有的州、縣進行合并,以強化對四川的統治。
唐朝,四川地區行政區劃幾經變動。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四川地區分為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稱“劍南三川”。
宋朝初年,四川地區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真宗時,重新劃分四川地區為四路,即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形成一個整體的行政區劃始于元代。元朝分全國為11個行省。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四川地區建行中書省,是四川建省的開始,基本奠定了四川的行政區劃和地方行政組織機構。
為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元朝在漢中設興元路,劃歸陜西管轄。元朝為漢中隸屬陜西之始。
明朝在行省制基礎上加以改革,于原四川行省區劃內設三司分管行政、軍事、司法。同時,在四川推行里、甲、坊、廂制度,州、縣以下普遍建立里、甲,在城市建立坊、廂,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在成都建蜀王府。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農民革命政權,國號“大西”,控制四川有兩年時間。
清代因襲明制又略有調整,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在省下增加道一級行政組織,形成省、道、府(直隸州、廳)、縣(散州、廳)四級政權機構。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王朝在四川設置四川省,省界較明代略有一些變化。清代四川的行省制度經不斷調整,規模較明代更完備,體制也更加健全。清王朝的地方行政區制度,從省到縣,有道、府、州、廳、縣之別,級別較多,隸屬系統較為復雜。州與廳、有直隸于省而與府同級的直隸州和直隸廳,有直隸于府而與縣同級的府轄州和府轄廳。在州以下,又有縣和廳之分。并且,上還有道,下還有土司、衛所、設治委員參雜其中。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義府(南宋時屬川峽四路之一的夔州路,明神宗萬歷29年即1601年,改土歸流,置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
清末,四川省轄7道、15府、9直隸州、4直隸廳、13府轄州、9府轄廳、120縣、6設治委員。
晚清時期,四川的區劃有一些變化。一方面,開重慶和萬縣為對外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重慶開辟租界,四川門戶洞開。另一方面,清王朝加強對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的彈壓和統治,清廷以平定巴塘為契機,逐步在川邊推行“改土歸流”(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改由清政府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政權制度,以加強對原土司地區的控制)、“以流為主”的政策,建置州縣,設置川滇邊務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準備設置西康省,由于四川保路運動興起,辛亥武昌起義成功,清王朝顛覆,西康省的建省計劃未能實現。
辛亥革命時期,四川保路運動瓦解了清王朝在四川的省級政權。1911年11月22日,同盟會在重慶建立蜀軍政府(武昌起義后第14個新建立的省級政權)。同年11月27日,成都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標志著清王朝在四川的政權最后瓦解。1912年3月11日,成渝兩地軍政府合并組成統一的四川省政權—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
民國初年,四川行政區劃分為省、道、縣三級制,以省統道,以道統縣,道為監察區域,是省的派出機構。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直隸省政。1913年,袁世凱為恢復帝制,又按其預訂的“廢省改道”計劃,利用清王朝的道來控制地方,以道統縣,把全川劃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個道。1914年,又改川西道為西川道,上川南道為建昌道,下川南道為永寧道,川北道為嘉陵道,川東道為東川道。后因軍閥混戰連年,各據防區,道已名存實亡,遂廢。川西高原山地,清末擬建西康省未成。1912年,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川西高原地區劃為川邊特別區域,受四川省節制。1919年4月,“防區制”形成,四川境內各派軍閥劃區割據,各個防區就是一個獨立王國,全川軍令政令并不統一。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四川軍閥易幟,根據國民政府令,1927年成立四川省政府。但號令不行,各防區的軍閥仍各自為政。
在軍閥割據時期,四川行政區劃建置變化較小,僅在1915年改東鄉縣為宣漢縣(因與江西省東鄉縣同名);1927年在茂縣設置松理懋茂汶屯殖督辦公署,將松潘、理番、懋功、茂縣、汶川5縣和撫邊、綏靖、崇化3屯劃為屯殖區域。1928年裁道,改各縣直隸省政府。1928年,新置成都市。1929年,置重慶市。
1929年1月,劉湘擊敗楊森,占據楊森全部防地。劉文輝因援助劉湘得到劉湘永川以西防地,又兼并賴心輝的地盤。至此,四川成為“二劉”的天下。
1929年3月22日,四川省政府在成都成立,省政府主席劉文輝。各防區的軍閥仍各行其是,省政府有名無實,省主席號令不行。
1934年12月21日,國民政府明令改組四川省政府。1935年2月10日,四川省政府在重慶成立。1935年7月6日開始遷往成都。1935年9月1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在成都市督院街本部辦公。
1935年6月,國民政府在四川正式實施行政督察區制,將全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另設西康行政督察區),每區設置專員公署作為省政府的派出單位,分轄各縣,以控制地方力量。自此,近20年的四川防區制宣告結束,四川全省行政得到統一。
抗日戰爭期間,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宣布遷都,將部分中央部門遷至重慶。1938年10月,國民黨將國民政府直屬部門全部遷至重慶。1939年11月20日,改重慶市為行政院直轄市。1940年9月,國民政府正式頒布文告,將重慶定為“陪都”。從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至1946年5月還都南京,重慶是中國的戰時首都,是大后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的中心,又是*南方局所在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設在重慶,重慶成為同盟國在遠東的指揮中心。
1939年1月1日,國民政府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省第十七、十八行政區合并,正式建置西康省,駐地康定縣。
四川解放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北、西北、華東諸戰場節節取勝。8月18日,國民黨宣布重慶為“新行都”。24日,蔣介石飛抵重慶,親自部署西南作戰。29日,蔣介石主持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提出“固守四川,確保大西南”的作戰方針。10月中旬,廣州解放,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
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市區,蔣介石于當日凌晨乘機逃往成都,重慶宣告解放。
1949年12月11日,成立重慶市人民政府,市長陳錫聯。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由成都鳳凰山機場飛逃臺灣,留下顧祝同、胡宗南指揮(顧祝同也在16日逃往臺灣)。
1949年12月27日,南北兩線人民解放軍會師成都,四川省會成都解放。1949年12月30日,舉行入城儀式,賀龍、李井泉、周士第等率人民解放軍十八兵團進入成都。1949年12月31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李井泉任主任,周士第、王新亭、閻秀峰為副主任,國民黨四川省政府對四川的統治宣告結束。
1950年3月,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十五軍及六十二軍各一部,奉命從川西及滇北兩個方向,分幾路向西昌進軍。1950年3月27日,解放軍搶占西昌飛機場,胡宗南于前一日從西昌飛逃臺灣,西昌旋即解放。到1950年4月7日,連續解放會理、寧南、冕寧、德昌、鹽邊、鹽源等18城。至此,國民黨在大陸的軍事力量徹底被殲,四川全境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轄區變動與機構沿革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四川省,劃分為川東行署、川西行署、川南行署、川北行署4個省級行政區。
1950年8月前,以上4個省級行政區稱“×××行政公署”。1950年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函告西南軍政委員會:“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正式定名為‘×××人民行政公署’”。
川東行署主任閻紅彥,駐地初設于重慶市南岸,1951年遷駐北碚市,轄壁山專區(1951年1月改為江津專區)、大竹專區、萬縣專區、涪陵專區、酉陽專區5個地級專區, 1個縣級市(北碚市),34個縣,共35個縣級行政單位。
川西行署主任李井泉,駐地成都市,轄溫江專區、綿陽專區、眉山專區、茂縣專區4個地級行政單位,1個地級市(成都市),37個縣。
川南行署主任張國華(1950年2月后為李大章),駐地瀘縣(開始在自貢),轄瀘縣專區(后又改為隆昌專區、瀘州專區)、內江專區、宜賓專區、樂山專區4個專區,1個地級市(自貢市),1個縣級市(瀘州市),34個縣。
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駐地南充市,轄南充專區、遂寧專區、劍閣專區、達縣專區4個專區,1個縣級市(南充市),35個縣。
1950年4月,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康省于1939年建省,駐地康定縣,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后駐地雅安縣),主席廖志高。
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政公署和西康省、重慶市,同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下的省級國家行政機關。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7次會議決定,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4個行署區,合并設立四川省。8月底,4個人民行政公署宣布撤銷,1952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正式成立。重慶仍為西南軍政委員會直轄市,市人民政府為省級政權機構。
四川合省后,1952年,全省轄2個地級市(成都市、自貢市),16個專區,7個縣級市,12個市轄區。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2次會議通過并公布《關于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根據此《決定》,西南大區撤銷,重慶市由西南軍政委員會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54年7月1日,重慶市正式并入四川省建制,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2次會議作出《撤銷西康省,將西康省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四川省的決定》。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正式并入四川省。
1952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成立,到1955年1月結束。
1955年1月14日至18日召開的四川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2次會議,選舉產生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既是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又是省人民代表大會閉幕期間的常務機構。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從1955年1月成立,到1967年5月結束。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成立時,四川省轄3個地級市(重慶市、成都市、自貢市),溫江、綿陽、遂寧、江津、內江、宜賓、瀘州、樂山、涪陵、萬縣、南充、達縣12個專區,1個藏族自治區(1955年12月改稱阿壩藏族自治州)。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銷后,其所屬西昌、雅安專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劃歸四川省。
1958年10月,撤銷遂寧專區。
1960年7月,撤銷瀘州專區。
1965年4月,設立渡口市(1965年2月5日,*、國務院決定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4月22日,國務院批準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請示,同意攀枝花特區對外改稱渡口市)。
到1965年,四川省轄4個地級市(重慶市、成都市、自貢市、渡口市),12個專區,3個自治州,5個縣級市,17個市轄區,181個縣,3個自制縣。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的1967年5月7日,*決定成立四川省革命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逐步停止行使職權。1968年5月28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作出《關于同意成立四川省革命委員會的批示》,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四川省革命委員會前后分為2個時段:1968年5月至1977年12月,為“文革”中的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文革”結束后,1977年12月,四川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1次會議選舉產生新一屆革命委員會,到1979年12月結束。
1976年1月,潼南縣由綿陽地區劃歸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改名永川地區,潼南縣隸屬永川地區;1983年4月,永川地區并入重慶市,潼南縣亦隸屬重慶市;1997年,潼南縣隸屬重慶直轄市)。
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出《關于修改憲法若干規定的決議》,決定將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1979年12月15日,經中央批準,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
1996年,四川省有省轄市14個,地區6個,民族自治州3個,縣級行政區221個(其中民族自治縣8個),面積57萬平方公里,人口1.12億人(1995年底統計數)。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共43個區市縣,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人。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
2018年,四川省轄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土地面積48.5萬平方公里,人口9159萬人(2016年底統計數)。
三、四川簡介
四川簡稱川,位于中國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全省面積48.6萬平方公里,轄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與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肅和陜西等7省(自治區、直轄市)接壤,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74萬人。
歷史文化悠久。先秦時為巴國、蜀國之地,北宋置川峽路,后分置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總稱四川路,始有四川之名。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古蜀文明發祥地,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地,蜀錦、四川皮影戲等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川鹽業文化,酒文化源遠流長;三國文化,紅軍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紛呈;特別是以三星堆、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而神秘,現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15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15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611項;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7項。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世界自然遺產3處(九寨溝、黃龍、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遺產1處(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1處(峨眉山—樂山大佛)。國家A級旅游景區928個,其中5A級景區16個。高等植物1.4萬余種、脊椎動物1400余種,均居全國前3位;森林蓄積量18.9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4位;森林覆蓋率達35.72%,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82.57%,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科教實力雄厚。是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八個區域之一,擁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府新區、綿陽科技城、攀西戰略性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等多個重大區域創新平臺。有各級各類學校2.39萬所,高等學校134所,布局在四川的國家大科學裝置10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9個,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16家和天府實驗室4家。
產業體系完備。是全國三大動力設備制造基地和四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產業規模邁上萬億元臺階。成都軟件和信息服務、成(都)德(陽)高端能源裝備、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等創建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成都生物醫藥、成都軌道交通裝備、自貢節能環保等創建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網絡強省、數字四川、智慧社會加快建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更加廣泛運用。設立數字經濟發展基金。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樞紐節點,成都超算中心算力排名全球前十納入國家序列,中國·雅安大數據產業園成為全國首個“碳中和”綠色數據中心。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4324億元。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異軍突起,網絡交易額居全國第6位。
交通設施便利。進出川大通道41條,高速公路達到9179公里,鐵路運營里程超過5800公里,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39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558公里,民用運輸機場16個。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成都成為內地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城市。雅康、汶馬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實現了所有市(州)府所在地通高速。鄉村客運“金通工程”發展到2.7萬輛、8421條線路,居全國第1位。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關鍵一年。在以*同志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將以****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認真落實省委全面建設*現代化四川“總牽引”“總抓手”“總思路”重要部署,確保*新征程四川現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