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亚洲一级大片,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

荊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

荊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戎昱、劉洎、袁宗道、岑長倩、庾黔婁、王柏心、申屠建、蔡允恭、萬俟紹之、劉孝孫、熊天瑞、楊冠卿、李寶常、曾可前、宗元饒,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荊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戎昱

戎昱[róng yù](約744年-約800年),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陜西)。戎昱早年曾應舉多次,其《苦辛行》詩似訴說不第之苦。終究登第與否,記述不一。大歷元年(766年),其前后入蜀,見岑參于成都。代宗廣德元年冬至大歷四年(763年-769年),被荊南節度使衛伯玉聘為幕府從事。曾與當時流寓江陵的杜甫相識,并得到杜甫的賞重。大歷四、五年間(769年、770年),其在潭州刺史崔瓘幕中。此后幾年客居桂林。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其受薦任職御史臺。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戎昱出京,任辰州刺史。貞元七年(791年),任虔州刺史。約在貞元十六年(800年)后去世。戎昱長期任幕賓之職,宦游各地,詩多感傷身世及寄贈友人之作。代表作《苦哉行五首》寫于肅宗寶應元年(762年)。當時唐王朝軍隊收復河南,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其從滑州、洛陽西行,經過華陰、渭南等地,見到回紇軍隊擄掠婦女,搶劫民財,殺人放火,對此極為憤慨。詩中以沉痛的筆調,訴說人民的痛苦遭遇:“冀雪大國恥,翻是大國辱。羶腥逼綺羅,磚瓦雜珠玉!薄吧像R隨匈奴,數秋黃塵里。生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鄉國無還期,天津哭流水!边@類表現傷亂的作品,詩風沉郁,有慷慨之音,后人以為與杜甫相接。然部分贈人與寫景題材,氣象局促,造句拙累,有類晚唐衰颯之作!度圃姟蜂洿嫫湓1卷,但雜有同時代詩人戴叔倫詩作。

劉洎

劉洎(?-645年),字思道,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朝宰相。劉洎初為梁蕭銑的黃門侍郎。歸唐后,授為南康州(今江西贛縣一帶)都督府長史。貞觀七年(633年),擢升給事中,封清苑縣男爵位。繼而調任治書侍御史,崇魏征,倡直言。不久,拜為尚書右丞,重振綱紀。累加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擢黃門侍郎、上護軍等。他敢于進諫,曾勸唐太宗宜與臣下爭辯;侍永钪纬趿ⅲJ為“宜尊賢重道”,上書要太子改變“優游棄日,不司圖書”之習,應“授以良書”,“披經史,觀成敗”,“接賓游,訪得失”。太宗喜,敕劉洎與岑文本、馬周等到東宮教育皇太子。貞觀十八年(644年),劉洎升遷為侍中。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出征遼東,詔劉洎兼太子左庶子并檢校民部尚書,輔助皇太子李治留守定州以監國。同年九月,因遭褚遂良誣告,太宗下令讓劉洎自盡。劉洎之死是中國古代著名冤案之一。唐高宗時,其子劉弘業奏明褚遂良誣陷劉洎。及至武則天當朝,劉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復官爵。有文集10卷傳世。

袁宗道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又字無修,號玉蟠、又號石浦,湖北公安(今屬湖北)人。明代文學家、官員。袁宗道本姓“元”,明隆慶五年(1571年)袁宗道應童子試,督學奇之,以為其姓不利首榜,易為“袁”,后其弟袁宏道、袁中道繼之,公安“元”姓遂更為“袁”。萬歷七年(1579年)中舉人,次年其舅父龔仲敏于城南結“陽春社”講業,袁宗道兄弟相從。萬歷十四年(1586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萬歷十七年(1589年),授翰林編修。萬歷二十五年(1579年),升任右春坊右庶子,皇長子經筵講官。次年,與宏道于城西崇國寺結“蒲桃社”。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任東宮詹事府詹事,不久卒于任。袁宗道、袁宏道與袁中道三兄弟,時稱“三袁”。因為他們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稱為“公安派”。“公安派”的理論主張扭轉了文壇的文風,對打破擬古主義的陳腐格局是強有力的。對明代后期的文學革新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著有《白蘇齋類集》22卷等。

岑長倩

岑長倩(?~691年),鄧州棘陽縣(今河南省新野縣)人。唐朝宰相,中書令岑文本之侄。岑長倩早年父母雙亡,由叔父岑文本撫養,永淳元年(682年),進封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參與朝政。累遷中書令,征討越王李貞之亂。天授元年(690年),拜右相,冊封鄧國公,權勢僅在梁王武承嗣之下。天授二年(691年),加位特進、輔國大將軍。反對冊立魏王武承嗣為皇太子,得罪了武則天,罷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遠征吐蕃。坐罪謀反,下獄誅殺。景云元年(710年),追復官爵,依禮改葬。

庾黔婁

庾黔婁,字子貞,南朝齊人,新野人也。父易,司徒主簿,征不至,有高名。

王柏心

王柏心(1799—1873年),湖北監利(今洪湖市)螺山鎮人,晚清學者。幼承庭訓,博覽群書,科舉中第,進士出身。曾為刑部廣西清吏司主事,爾后無心仕途,并辭官還鄉。曾在荊南書院二十多年,講學立說。遂著有《導江三議》等學術專著傳世。其學術思想,經世致用,其中議論江河治理頗有研究,造福鄉民,此為大善。

申屠建

申屠建(?—25年),荊州人,新莽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初為起義軍繡衣御史。后來率起義軍攻入武關,占領長安。24年,劉玄封申屠建為平氏王。后謀劫帝南下,謀泄,被劉玄誘入殿中,被害。

蔡允恭

蔡允恭(561年~628年),字克讓,濟陽郡考城縣(今河南省蘭考縣)人。隋末唐初大臣、史學家、文學家,西梁太常卿蔡大業之子,唐朝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姿容俊美,頗有風采,善于綴文。西梁時期,起家著作佐郎。南陳建立后,授庫部郎中。交好書法家虞世南,成為隋煬帝侍從官,授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后,先后跟隨宇文化及、竇建德。唐朝建立后,出任天策府參軍、文學館學士。貞觀初年,出任太子洗馬,教導太子李承乾,卒于任上,著有《后梁春秋》。

萬俟紹之

萬俟紹之(生卒年不詳),字子紹,自號郢莊,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人,寓常熟。萬俟離曾孫。

劉孝孫

劉孝孫(?-641年),字德祖,荊州(湖北江陵)人,中國唐初時期學者,大臣,詩人,天文歷算家。劉孝孫早年知名,與當時文士虞世南、庾抱等登山臨水,結為文會。隋大業末,王世充之弟引其為行臺郎中。唐武德初,歷虞州錄事參軍,李世民召為秦王府學士。貞觀六年(632年),遷著作佐郎。貞觀十五年(641年),遷諮議參軍,又遷太子洗馬,未到任而卒。劉孝孫工詩善文,著述頗富,有《二儀實錄》《隋開皇歷》《七曜雜術》《古今類序詩苑》等。(概述內圖片來源:清·顧沅輯《古圣賢像傳略》道光十年刻本)

熊天瑞

熊天瑞(?―1367年),元末南方紅巾軍將領。

楊冠卿

楊冠卿(1139-?)南宋詩人,字夢錫,江陵(今屬湖北)人,舉進士。為九江戎司掾,又嘗知廣州,以事罷。晚寓臨安。閉門不出,與姜夔等相倡和

李寶常

李寶常(1873-1949年),字績丞,號寄塵。荊州(今湖北江陵)人。清末民初收藏家、金石鑒賞家、書法家,有“荊楚名士”之譽。

曾可前

曾可前,字退如,號長石,男,今湖北石首人,生于1560年,主要作品有《石柟館集》。神宗萬歷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張以誠榜進士第三名(探花)。

宗元饒

宗元饒(518—581),南郡江陵人,任官于梁代,后為陳朝官員。官至吏部尚書。太建十三年死,其時六十四歲。

二、荊州歷史沿革

荊州之名源于《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于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市,始稱津、津鄉或江津,歷為江陵縣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距今約5萬~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雞公山遺址(位于荊州城東北郊郢北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始人類已在此生活、棲息和勞作,制作石器,或搭建窩棚。新石器時代,先民三苗于此發展出大溪文化(距今6000~5000年),出現環濠聚落和漆木器及竹席。屈家嶺文化(距今5000~4600年)早期偏晚階段,建造陰湘城(位于荊州區馬山鎮陽城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時期(距今4600~4000年)。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楚文王元年(前689),楚國遷都于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設立荊州刺史部,東西漢時皆屬南郡。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后歸吳,定治南郡。晉永和八年(352),荊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后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隋開皇二年(582),因與后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總管;開皇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復稱南郡。唐貞觀元年(627)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罷都。五代十國時(925),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立荊南國,國都設江陵。

宋至道三年(997)以洞庭湖為界,復分為荊湖南、北路,北路簡稱湖北,治江陵;建炎四年(1130)更名為荊南府,寄治枝江縣,紹興五年(1135)復名為江陵府,仍徙治江陵縣;淳熙元年(1174)復更名為荊南府,淳熙十年(1183)之前仍更名為江陵府。元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荊南府,至元十三年(1276)升江陵路,天歷二年(1329)更名中興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稱吳王,改置荊州府,改屬湖廣行省。龍鳳十一年(1365)改屬湖廣分省,吳元年(1367)復改屬湖廣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湖廣行省改置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改屬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荊州府復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九年(1670)置上荊南道,駐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上荊南道更名荊宜施道;光緒三十年(1904)荊宜施道更名荊宜道。民國元年(1911)1月,荊州府裁府留縣,所轄各縣直屬荊宜道;1914年荊宜道更名為荊南道;1921年8月復稱荊宜道。1932年為湖北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6年改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京山、鐘祥、天門、潛江、公安、松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同月,析江陵縣之沙市鎮建沙市市,屬省轄市。1951年6月,以沔陽、監利、嘉魚、漢陽4縣各一部設洪湖縣。7月,撤銷沔陽專署,將沔陽(駐仙桃鎮)、監利、洪湖、石首4縣并入荊州專署。1953年4月,以公安、石首、江陵3縣各一部設荊江縣,駐斗湖堤。1955年2月22日,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55年4月,撤銷荊江縣,并入公安縣。1960年,以荊門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1961年撤銷沙洋市,劃歸荊門縣領導。

1979年,沙市市升為地級市,改由省直轄;以荊門縣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屬荊州地區。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荊門市升為地級市,劃出荊州地區。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和江陵縣,設立荊沙市。荊沙市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代管鐘祥市、石首市、洪湖市。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準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準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準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2010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荊州楚紀南城大遺址保護區暨荊州海子湖生態文化旅游區,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荊州海子湖生態文化旅游區更名為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游區。201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荊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以荊州區太湖港管理區為核心,設立華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6年7月,華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并區,組建荊州華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2017年4月,經省政府同意更名為荊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18年2月,荊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定名為荊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三、荊州簡介

荊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37萬,下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市、洪湖市8個縣市區和荊州經開區、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3個功能區。先后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投資熱點城市,是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全國大遺址保護示范區。202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8.61億元、同比增長5.1%,總量居全省第4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1%、排名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2%、排名全省第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0.19億元,增長3.6%、排名全省第三;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42.05億元、增長11.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0678元、22904元,增長6.4%、8%。

——歷史榮光,文化璀璨。荊州擁有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中游的文化中心、我國南方唯一連續不斷進化至今的文化中心、世界唯一持續不斷進化至今的稻作文化中心,是楚文化發祥地、三國文化薈萃地、紅色文化富集地、長江文化展示地。作為“楚國古都,三國名城”,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種植技術、最先進的鐵器和青銅冶煉技術、最精湛的絲綢編織和木制漆器工藝。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寫到荊州,始建于三國、長達11.28公里的荊州古城墻,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以荊州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是黨領導創建的三大根據地之一,是中國工農紅軍和人民軍隊的發祥地之一,誕生了紅二軍、紅六軍和紅二軍團,走出了67位共和國的開國將帥和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的杰出人物。

——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荊州地處長江中游門戶,是南北大通道“節點”、兩湖平原“中心”,是全國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荊州擁有483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和 651公里優質岸線,浩吉鐵路北煤南運大通道、唐白河-江漢運河中部南北水運新通道、焦柳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在荊州與長江黃金水道形成三個“十字交叉”,通道優勢、航道優勢、港口優勢明顯。去年,荊州港鐵水聯運工程入選全國第四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目前,全市建成滬漢蓉高鐵、焦柳鐵路、浩吉鐵路、荊沙鐵路“一橫三縱”鐵路網,形成了荊州港和松滋、公安、荊州、沙市、鹽卡、江陵、監利、洪湖、洪湖濕地、石首10個港區“一港十區”格局,“五縱三橫”高速公路覆蓋所有縣市,2022年荊州沙市機場是湖北省內航班架次唯一正增長機場、實現航空貨運“零”的突破,正加快構建東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資信“四流”融合、鐵水公空“四網”聯運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資源豐富,產業興旺。荊州素有“魚米之鄉”“中國糧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基地、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湖北省優勢農業資源核心區,糧食產量常年保持在90億斤以上、占全國千分之七,油菜籽、淡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市州之首,新型經營主體、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前列,兩湖市場交易量和交易金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十、全省第一,農產品加工產值接近1300億元,正進一步延長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整合利益鏈,打造農業產業化樣板區。荊州是全國老工業基地,是全省4個勞動年齡人口300萬人以上的地市之一,科技、教育資源位居全國地級市榜首,擁有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兩塊國字號“金字招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529家,正加快構建以裝備制造、醫藥化工、輕工建材、農產品加工4個千億產業,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紡織服裝、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現代服務業6個過500億產業,智能家電、汽車零部件、石油石化裝備、生物醫藥、光伏新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現代煤化工、現代造紙、食品加工、嬰童裝、節能環保11條優勢產業鏈為主的“4611”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江漢平原先進制造業高地。荊州是“百年商埠,江漢明珠”,是全國70個二級郵區中心局之一、全省省際陸運副中心,中心城區擁有北京路、沙北、萬達、花臺4大核心商圈,全市擁有4A級景區8個,3A級景區17個,正加快建設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

——長風破浪,未來可期。荊州是湖北省唯一同時躋身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市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賦予荊州加快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從根本上提升了荊州在全省乃至長江經濟帶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當前,荊州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決策部署,堅持以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范區、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區和江漢平原先進制造業中心、科教創新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消費中心、荊楚文化傳承發展中心“五區五中心”為支撐引領,扎實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主攻農產品交易與集散基地、大宗商品鐵水聯運樞紐、荊楚文化保護傳承示范區、江漢平原生態宜居城市“四大目標”,打好工業突圍戰、招商陣地戰、投資立體戰和優化發展環境、優化干部作風“雙優化”攻堅戰“四大會戰”,加快推動經濟量級新跨越、城市能級新提升、發展層級新突破,奮力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功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