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范鎮、王艷、許慎、王健、賈彪、王宗、王暢、王、范滂、王宗鼎等,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漯河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范真
范鎮(約450年 mdash515),字真,漢族,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道教代表人物、杰出的無神論者。范鎮出生于范氏家族。他年輕時喪父,等母親孝順,拜名師讀書,才衰弱下來。入南齊后,做官。歷任寧漫主簿、尚書殿中郎將、長史教主。他應該是益都知府。蕭炎建立南梁后,范鎮被任命為晉安知府和尚書省左丞。后來,他因為王良被流放到廣州,最后成為舒朗和郭子的官方醫生。他的哲學著作《神滅論》繼承和發展了荀況、王充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朽著作。
王燕
王彥(256-311),字。臨猗縣(今山東臨猗北)葉朗郡人,西晉末年重臣,玄言派領袖,王雄之孫,幽州刺史,平北將軍王績之子曹魏,司徒王戎的堂弟。王彥相貌清秀,神韻安詳飄逸,以老莊學說著稱。步入仕途后,歷任黃門侍郎、中國領袖、中書大臣、大臣仆從。王的書法尤以行書見長,宣和書譜有《尊夫人帖》。
許慎
許慎(約58年至約147年),本名鐘書,汝南昭陵(今漯河市昭陵區人)人,東漢著名儒生、文獻學家。許慎歷時近30年編纂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使漢字的形、音、義趨于規范統一。研究《說文解字》的人都叫許慎 徐 ,叫《說文解字 徐 ,稱之為 徐 。《說文解字》是許慎一生中最有思想的作品。這花了他半輩子的時間,后人尊稱他為 圣人這個詞 。
王建
王建(847 mdash918年),子光圖,徐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五代以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鐘吾軍,成為鐘吾八都將軍之一。由于營救唐僖宗有功,他成了神策軍的將軍。被排擠出朝鮮后,任立洲任刺史。此后,他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逐漸擴大。王建在位期間,大力治理國家,重視農桑種植,興修水利,擴大疆域,實行 與人民同在 策,蜀以治之。在位十二年,寺名高祖,神武明惠帝肖文,謚號,葬于永陵。
賈彪
賈標,秀才,著名學者,東漢大學士領袖,黨閉塞禍害的犧牲品,潁川定陵(今河南舞陽北)人。賈表初、郭臺桐是臺灣學生的領袖,與李穎、陳帆等聯手。,對朝廷評頭論足,褒貶不一,一度擔任新的利益領袖。后來,由于 政黨閉塞的詛咒 被封殺在家等死。他有三個兄弟,都很有名,他是最突出的。他說: 賈的三虎中,是最暴躁的 。
王宗
王宗體,中國五代十國時代的人物,前蜀始祖王建的第三子(第四子),宋家所生。武成三年(910),王宗被其父封為雅王。在他的二哥王元王子死后,王建長得像他自己,長得像王宗。王宗杰天資聰穎,想選太子,但無果而終。王建的小兒子王彥作為前蜀的國王登上了王位。德在位第六年(924),王宗改國號為泰王。次年,繼唐之后,李派李繼吉和郭崇韜率軍去消滅前蜀。演員金靖告訴莊宗應該除掉王艷,莊宗殺死了王艷及其親屬。
王暢
王昌,名顏卿,潁川縣(今河南省舞陽縣)舞陽縣人,東漢初年將軍,云臺三十二將之一,但不是二十八將之一。王莽生命的最后,王昌為哥哥報仇,逃到江夏,然后加入綠林好漢當偏將軍,攻打鄰郡。公元23年,隋煬帝耿氏即位,又任命齊王常為廷尉、大將軍,并知命侯。耿氏皇帝的都城長安,被任命為王昌,同時掌管南陽太守事務。賜賞罰自己性命之權,封鄧王,賜姓劉。耿氏失敗后,王昌加入光武帝劉秀,成為左曹,封山為桑侯。公元36年,王昌死于屯所,謚號節度。
王
王(892-913年8月13日),男,長梅人,原名王,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人物。他是的曾祖父王翦的次子。一開始是秘書,初級主管。因為他的哥哥王宗仁是殘疾人,他被王建視為他的接班人。
范滂
范滂(137 -169),本名孟博,汝南(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顓橋村)鄭強人。他是東漢時期著名的黨員,與郭、宗慈、巴素、夏甫、、蔡琰、楊立“八子”,與劉表、西恩、、范康、譚甫、、岑羿并稱為 江夏八君 。范滂被推薦為孝廉、光祿,并出任冀州特使。他曾擔任光祿勸的師傅,被邱征召。建寧二年(169年),漢武帝劉虹屠殺了大批黨員。范滂立即入獄自首,并在33歲時英勇就義。
王宗鼎
王宗鼎,中國五代十國人物,是前蜀大始祖王建的第七子(第八子),楚姬所生。武成三年(910),王宗鼎被其父封為王鵬。當時前蜀后蜀繼位后,都是兄長兼任軍事使節。王宗鼎對兄弟們說,不要做少臣之主,于是辭去軍使,開了一家書店,種松竹自娛。德六年(924),王宗定改國號魯王。次年,繼唐之后,李派李繼吉和郭崇韜率軍去消滅前蜀。靈人金靖建議莊宗殺死王彥,莊宗殺死了王彥及其親屬。
二、漯河歷史沿革
漯河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們的古代先民就在這里定居生息。賈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多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中國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賈湖遺址的釀酒遺留物、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商周時期,漯河澧河東岸就開始有人類定居,漯河小鎮初見雛形,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秦漢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宋書-州郡志》記載:“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魏師南伐,破許昌城,潁川郡治召陵,稱南潁川郡。”潁川郡治,原在陽翟(今禹州),后遷許昌。北朝魏軍攻占許昌城后,南朝宋所屬的潁川郡治便設在召陵縣的奇雒城,領召陵、曲陽、臨潁三縣,稱南潁川郡。北朝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撰著《水經注》卷二十一汝水篇中寫道:“汝水又東南,經奇雒城西北,今南潁川郡治也,隱水出焉,世謂之大隱水。”在《水經注》卷二十二潁水篇記載:“潁水又東南,汝水支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別瀆于奇雒城三十里,世人謂之大隱水也。東南徑召陵縣故城南。”酈道元曾實地考察了這些水道,其注準確可信。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于漯河召陵,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文宗字祖”。
隋朝,把漢代以來的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郡兩級,南潁川郡遂被取消。隋煬帝大業年間,將召陵縣并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資治通鑒》記載:“唐代平淮蔡吳元濟叛亂,曾運楊子院(今江蘇義征縣南)米,自淮陰溯淮入潁,自項城入殷,輸于郾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三月,唐軍與淮蔡軍“夾殷水而軍,諸軍相顧望,無敢涉殷水者。”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筑了寨墻,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與東邊的下口(今周口)鎮遙望相呼應。
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中國地名大辭典》曰:“螺灣河,在河南省郾城縣東,名螺灣渡。”《清一統志》曰:“澧河自縣東南螺灣渡北流合沙河,今京漢鐵路經之。”由于這里雙河匯流,舟楫便利,東通于海,西達于山,南北陸路暢達,故商旅群集,百貨薈萃。楚漢、冀魯、山陜商賈,云集于此,進行物資交流。明永樂年間,郾城知縣王季立,曾作《螺灣買棹》詩詠之曰:“沙河東流碧,螺灣匯雙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來多。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木棉繭如雪,收入云間梭。”由此可見其繁華之一斑。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于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隨著漯河經濟的發展,牛行街牲畜貿易市場的擴大,以及漯河車站的升級,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新華字典》、《辭源》、《辭海》等權威字書,也先后相繼認可。《現代漢語詞典》注:漯,漯河,市名,在河南。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并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2004年再次進行區劃調整,現轄臨潁、舞陽二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
三、漯河簡介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鄭州都市圈重要樞紐城市,轄臨潁、舞陽兩縣和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西城區現代服務業開發區三個功能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7萬人,是中國食品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漢字文化名城、中部最佳投資城市。
漯河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發展態勢強勁有力,正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加速奔跑。在這里,賈湖遺址向世界講述9000年前人類文明的“八大奇跡”,《說文解字》架起了古今文字溝通的橋梁,拱橋鼻祖小商橋創造了中華拱橋的典范。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河南省唯一一個省辦內陸特區,書寫了篳路藍縷、涅槃蝶變的傳奇。在*新征程,堅持以****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錨定省委“兩個確保”“十大戰略”,奮力推動單項工作爭第一、整體工作創先進,2021年、2022年生產總值增速分居全省第1、第2,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全省領先,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與評價連續兩年全省第2,成為全國唯一五次獲得國務院大督查通報表揚的省轄市,躋身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百強。
漯河產業特色鮮明、生態豐滿完善,正在加快建設優勢再造、形神兼備的現代化食品名城。食品產業是漯河的主導產業,產品涵蓋18大類、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形成了雙匯發展、衛龍美味、南街村等頭部引領,中糧集團等20家世界500強、32家全國500強、75家行業龍頭企業扎根漯河,7000余家食品企業競相發展的格局,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成為中國食品產業發展的“風向標”。積極踐行“大食物觀”,堅持“三鏈同構、農食融合”,圍繞“文化點亮城市、產業彰顯特色、創新引領未來”,“產、城、鏈、園、人、文”一體謀劃推進,大力實施“六個打通”“六路并進”,依靠創新推動傳統食品迭代升級、新興食品培育壯大、未來食品搶灘占先,食品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占全省1/5、全國1/50,是河南省萬億級現代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
漯河城市開放包容、創新氛圍濃郁,正在超常規大力度建設龍頭帶動、人才匯聚的創新之城。深化實施創新“十大工程”,高標準建設中原食品實驗室,成為全省唯一省轄市牽頭建設、掛牌即運營的省級實驗室,構建了“實驗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試基地+產業基金+產業園區”全鏈條科研轉化體系,正在加快打造殿堂級實驗室、力爭晉級國家隊。構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務生態,開展“百千萬”人才招引、“千人青培”等招才引智行動,中原食品實驗室匯聚了11名院士、13支國家杰青和*為代表的科學家團隊,組成了食品研發的超強科學家陣容,人才高地、創新高地建設初見成效,創新發展已成為現代化漯河建設的最強動力和鮮明標識。
漯河樞紐優勢明顯、生態宜居宜業,正在恒久為功建設文明引領、溫暖可及的幸福之城。“十字形”高鐵、“井字形”高速立體交匯,河南省首條西部陸海新通道漯河—北部灣港—泰國(林查班)國際班列常態化開行,漯河港成為鄭州都市圈南部出海口,是河南省第二大快遞物流分撥轉運節點城市、中國快遞示范城市、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承載城市。“水”“綠”生態底色不斷厚植,沙澧河文化風光帶秀美旖旎,“十里燈廊、百里燈河”扮靚兩河四岸。五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居全省第一方陣,具有較高水平醫療和教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全省領先,居民幸福感連續三年居全省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