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亚洲一级大片,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

銅陵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

銅陵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盛度、方以智、方苞、劉大櫆、姚鼐、章伯鈞、黃鎮、朱光潛、儲炎慶、慈云桂、陳翥、佘翹、胡舜元、何其滄、張文偉、江有恒、夏思、恬羅京,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銅陵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 盛度 ] (970 — 1040 年),字公量,銅陵縣石洞耆(今董店鎮)人。其“幼小讀書,敏而好學”,北宋祥符七年( 1014 年)中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兵部郎中、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等。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天圣年間,宋仁宗賜給其牡丹一棵,盛度將此牡丹帶回銅陵,世世栽培,直至如今。這牡丹現仍每年一開百余朵。(《銅陵年鑒》 2001 年刊附錄有專門記載)。

[ 方以智 ] (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別號浮山愚者;為僧后,法名弘智,無可、藥地、浮廬、墨歷等。今浮山鎮陸莊人。

[ 方苞 ] (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祖籍今義津鎮方皋莊。苞生于江蘇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任太仆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貢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備道,明末,因避亂寓居江寧(今南京)。祖父方幟,曾任蕪湖訓導,后調任興化縣教諭。父仲舒,國子監生,青年時耕牧于樅陽黃華,家境日落,后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生3子:長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

[ 劉大櫆 ] (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今樅陽縣湯溝鎮陳家洲人。大櫆受教于同鄉吳直,才華出眾。20多歲以布衣入京,方苞見到他的文章,極其嘆服說:“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劉生乃國士爾!”并稱贊他是韓愈、歐陽修一流人物,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與其結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兩次參加考試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薦舉應博學鴻詞科,被大學士張廷玉壓制落選。張后知大櫆同邑,深婉惜。乾隆十五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大櫆60歲后為黟縣教諭。幾年后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游,以文學教授生徒。

[ 姚鼐 ] (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祖籍在今義津鎮姚王集,其十世祖姚之蘭始遷居桐城城里。鼐幼嗜學,伯父姚范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表現出非凡的天資。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館改主事,分屬兵部;旋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后歷任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乾隆三十八年,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此職本應翰林方可充任,獨鼐與休寧戴東源、興化伍大椿、歙縣程晉芳等8人破格當選!端膸烊珪烦,鼐乞養歸里,不入仕途,時年44歲。大學士于敏中、梁國治先后動以高官厚祿,均被辭卻。

[ 章伯鈞 ] (1895——1969),今橫埠鎮人。伯鈞少時就讀于桐城中學。民國5年,伯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昌高等師范英語系。其時,新文化運動正在全國勃然興起,他一面苦讀功課,一面強烈探求新的思想。他完成高等師范學業后,被聘為宣城師范校長。惲代英、肖楚女被伯鈞聘請來校任教,積極傳播革命真理。民國11年,伯鈞經安徽省長許世英推薦,與朱德、孫炳文、房師亮一道赴德國留學,攻讀黑格爾哲學。留學期間與朱德、謝樹英等組織“新同鄉會”,受德國華人的熱烈贊同。有一次,一位浙江同胞被德國人百般凌辱并慘遭殺害,“新同鄉會”挺身而出,一直狀告到柏林最高法庭,使德國人低頭認罪,從而顯示出中國人不容外族欺侮的民族氣節。伯鈞后經朱德介紹,加入在德國的中共組織,朱德任組長,伯鈞任副組長;與當時在法國的周恩來、鄧小平等來往密切。民國14年,伯鈞在柏林結識國民黨左派勢力的代表鄧演達,兩人一見如故,關系日深。次年,伯鈞學成回國,被中山大學文學院郭沫若院長聘為教授。

[ 黃鎮 ] (1909——1989),乳名百知,又名佩寰,學名士元,今橫埠鎮黃山村人。黃鎮生于農民家庭,20年代初期,因受五四運動進步思潮的影響,立志追求真理。民國14年(1925年),先后入上海美術?茖W校、上海新華藝術大學學畫。在大學期間,他積極帶頭參加進步學生運動。畢業后,在家鄉浮山公學任美術教員,后因支持進步學生而被解職。在友人的介紹下,他充當了馮玉祥部隊的文書。民國20年12月,他參加了著名的寧都暴動,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次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五團政治部宣傳干事、宣傳科長,并參加中央蘇區第一次政治工作會議。

[ 朱光潛 ] (1897——1986),號孟實,今麒麟鎮岱鰲村朱家老屋人。光潛6歲時,始從祖父接受啟蒙教育,深得祖父器重。祖父去世后,從父續讀,16歲時,入桐城中學。21歲時,入武昌高等師范國文系,后又考入香港大學教育系。在香港大學讀書時,請桐城著名書法家方守敦題寫“恒、恬、誠、勇”4字的條幅,作為座右銘。香港大學畢業后,曾在上海大學、春暉中學、上海立達學院擔任教師。民國14年(1925年),他考取安徽教育廳留美公費生,取道西伯利亞前往美國,進愛西堡大學,開始研讀哲學。以后,又進入英國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和斯坦堡大學。他先后用14年時間,讀過6所大學,最終走上研究美學的道路,成為我國美學的開拓者。留學期間,他一面讀書,一面寫稿,以微薄的稿費維持生計。

[ 儲炎慶 ] (1926——1974),今雨壇鄉儲家老屋人。炎慶12歲在湯溝鎮鐵匠鋪當學徒,3年期滿,在安慶一家鐵匠鋪幫工。19歲到蕪湖,在沈義興鐵匠鋪幫工,沈老板有制鐵畫的技藝,但不肯外傳,炎慶常找機會,偷看沈老板的運錘、結火方法。并背地里反復模仿操作,久之,居然制成鐵畫。沈老板得知,大怒,攆其出門。過一段時間,炎慶在親友的幫助下,于蕪湖花津橋開設“儲永昌(慶記)鐵鋪”,以打鐵器及制鐵畫為業。時值軍閥混戰及后來的日軍侵華,市場上一片蕭條,永昌鐵鋪亦瀕臨倒閉。負有聲譽的蕪湖鐵畫,便消失無聞。

[ 慈云桂 ] (1917——1990),今麒麟鎮人。云桂幼年家境十分貧寒,弟兄姐妹8人,全靠父親在楊樹灣街的半爿小店和3畝地收入維持生活。幼時在家鄉讀私塾,18歲畢業于桐城中學。由于家境貧寒,被迫到廬江縣小學任教。22歲考入湖南大學,因畢業成績優異被保送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讀研究生。民國35年畢業后,留校任教。民國37年參加革命工作,曾代表物理系教師聯合會和教職員志愿工作團,去迎接北京解放。新中國建立后,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和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常務委員,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屆、十一屆代表大會代表。

[ 陳翥 ] (982 — 1061 年),字鳳翔,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鐘鳴鎮)人。他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釋、農、醫、卜算之書,共 26 部 182 卷,又有 10 圖。其代表作《桐譜》系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栽培的科學技術著作。該書成稿于北宋皇佑年間( 1049 — 1053 年),全書約 1.6 萬字。陳翥是中國林學史上也是世界林學史上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 佘翹 ] (1567 — 1612 年),字聿云,銅陵縣合二耆(今銅陵縣大通鎮)人,明代戲曲作家、詩人。其祖父佘杰,曾任湖廣寶慶府新化縣知縣 7 年;叔父佘毅中,明萬歷二年進士,授工部主事,后官居正四品,誥贈太仆卿;其父佘敬中,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官至廣東按察使,為正三品,與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常有交往。佘翹天性聰穎,四歲即能授書成誦。幼時,其詩文曾受到湯顯祖的賞識,驚稱其為“小友”,并贈詩褒揚。佘翹一生著述頗豐,有詩集《浮齋百韻》、《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論》、《白下游草》、《齊山奇觀》和《三忠傳》,傳奇劇本《量江記》、《賜環記》,雜劇《鎖骨菩薩》等,皆刊行于世。其中以戲劇作品《量江記》成就突出。戲曲作家馮夢龍稱《量江記》為罕見珍本,能與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并立。

[ 胡舜元 ] (1019 — 1079 年),字叔才,銅陵縣鳳凰耆沸水(今銅陵縣新橋鎮境內)人。其出身“銅陵大家世”,少常與王安石“共硯席,相友善。”北宋嘉佑四年( 1059 年)中進士,歷任德興、鄭縣縣令,后遷著作郎。

王安石青年時期結識了胡舜元。王安石在銅陵除了給胡氏寫過不少贈詩外,還專門為胡氏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送胡叔才序》。胡舜元在政治上屬保守勢力,王安石變法時,胡竟“以書詆安石”,嚴厲攻擊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 懷利事君,貪財害民”,因而覺得自己仕途不順,理想不展,即辭官“歸隱”,自以為“如今始覺天將曉,深閉蓬門不問津!焙丛K于在“優游林下二十年”后,卒于自己的故鄉,葬望牛山。

胡舜元逝世后,王安石仍珍惜舊情,不計個人恩怨,寫下了《挽舜元胡著作郎》的悼詩,詩中一往深情地評價胡舜元,“德行文章里開宗 ,姓名朝野盡知公”,并虔誠地為他禱祝,“從今永別人間去,笑入蓬瀛閬苑中。”

[ 何其滄 ] 清代醫學家,銅陵順安(今順安鎮)人,生卒年不詳,享年 75 歲,醫德傳頌鄉里,常免費為窮人治病,救活不少瀕危病人,著有《幼科指南》。

[ 張文偉 ] 字無彥,號橫溪,清代數學家,銅陵縣人,生卒年不詳。自幼好學,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榜,遂潛心研究數學,運用于農、商計算。他推崇明朝萬歷年間刊行于世的《銅陵算法》(作者佚名),并理論聯系實際,推陳出新,頗有成就,編纂專書刊行于世。利用張氏新算法,丈量田地,精妙簡捷,對后人研究算法頗有影響。

[ 江有恒 ] 清代數學家,銅陵縣石洞耆(今董店鎮)人,生卒年不詳。畢生潛心研究數學,繼承并發揚了同鄉數學家張文偉的算法,有專書刊于世。

[ 夏思恬 ] 字涵波,銅陵鐘鳴人。清道光十四年中舉人,后進京未及第,回鄉致力于文學創作,其作品較多,有《少賦草》四卷,《少詩文集》等。

[ 羅 京 ] 銅陵貴上人。自幼在獅子山清涼寺筑室刻苦讀書,南宋紹寶二年應試中進士,后官至戶部侍郎。后人為紀念羅京刻苦讀書、勤奮好學的精神,建“羅公書堂”,列為清涼八景之一。

二、銅陵歷史沿革

夏朝、商朝時期,銅陵地區屬揚州。

周朝時期,銅陵地區先后屬吳國、越國、楚國.。

秦統一中國后,銅陵屬鄣郡。西漢時期,鄣郡改為丹陽郡。銅陵地區先后屬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

東漢時期,設置銅官鎮(在今銅陵縣城)。三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后屬吳國丹陽郡春谷縣、臨城縣。

西晉時期,銅陵地區屬宣城郡春谷、臨城二縣。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年),由于北方戰亂,大批山西流民進入此地,在此僑置定陵縣,縣治設在今順安鎮。定陵縣的設置,使今銅陵地區的區域大體確定下來。

南朝宋、齊時期,定陵縣屬淮南郡;梁、陳時期,屬南陵郡。

隋統一后,將定陵縣并入南陵縣,屬宣城郡。

唐朝前期,銅陵屬宣城郡南陵縣;唐朝后期,從南陵劃出工山、安定、鳳臺、歸化、豐資五鄉,設置義安縣,縣治在今順安鎮,屬宣州。

五代時期,仍為宣州義安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義安縣為銅陵縣,屬昇州。銅陵縣設置后,即將縣治由順安鎮移至銅官鎮(今銅陵縣城關鎮),當時稱江滸。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曹彬伐南唐 ,閏十月克銅陵縣,初江南道(路),后改屬江東路池州。

元朝,銅陵縣屬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為池州府)。

明朝,銅陵縣屬池州府,直隸于南京。

清初,銅陵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江南省?滴趿辏1667年),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銅陵縣屬安徽省池州府,后設徽寧池太廣道,池州府為其所屬。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府,銅陵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 月至1928年8月屬安徽省蕪湖道。1932年10月后屬第二專區。1938 年8月6日改屬第八專署至銅陵解放。

1949年4月21日,銅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劃歸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管轄。1952年2月4日,銅陵縣改屬安慶專區。

1956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銅官山市,屬省直轄。1958年9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銅陵縣建制,市、縣合并,改名銅陵市,屬省直轄。1959年4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保留銅陵市建制,仍屬省直轄;恢復銅陵縣建制,屬安慶專區。1964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銅陵市改為銅陵特區,實行政企合一,為省直轄。1971年12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改銅陵特區為銅陵市,屬省直轄。1974 年3月1日,銅陵縣由原屬池州地區劃歸銅陵市轄。(摘自《2012銅陵年鑒》)

[“銅陵”何時得名] 今銅陵地區在唐朝前期屬宣城郡南陵縣。唐代后期(公元 889 — 907 年),分南陵縣工山、安定、鳳臺、歸化、豐資五鄉置義安縣,縣治在今銅陵縣順安鎮。南唐保大九年(公元 951 年),改義安縣為銅陵縣,縣治由順安移于古銅官鎮,即今銅陵縣治所在地城關鎮。至此,歷史上“銅陵”地名第一次出現!般~陵”二字的來歷,未見有正式文字記載,其說法有三種:一是“產銅之山陵”說,因此地產銅,又是丘陵地區,故名;二是“產銅原屬南陵”說,故取名“銅陵”;三是“銅地原屬‘陵陽'說”,銅陵地區漢時歸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取“陵陽”之陵,合為“銅陵”。

三、銅陵簡介

銅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北接合肥,南連池州,東鄰蕪湖,西臨安慶,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1956年建市,2016年1月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現轄一縣三區(樅陽縣、銅官區、義安區、郊區),總人口170萬,總面積3008平方公里。

銅陵是一座資源豐富、基礎厚實的沿江城市。這里物產豐饒,探明的稀有金屬礦種30余種,其中銅、黃金、白銀和石灰石儲量全省第一,硫鐵礦儲量華東第一、全國第二;農產品種類齊全,白姜、丹皮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樅陽媒鴨、樅陽黑豬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商標,優質淡水魚、大閘蟹、糧棉油產量豐富,素有“八寶之地”、“魚米之鄉”的美譽。這里是“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新中國第一個銅工業基地建于銅陵,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出自銅陵,第一支銅業股票發自銅陵,安徽省首個千億元企業來自銅陵。建市60年來,始終堅持工業強市戰略,逐步形成了以銅、化工為主導,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齊頭并進的產業發展格局,是全國八大有色金屬工業基地之一,也是全國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國家級電子材料產業基地、長江流域重要的建材生產基地,F有千億元以上企業 1 家,百億元企業2家,上市公司6家,工業化率達60.3%。銅陵有色公司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電解銅生產企業,精達公司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三的特種電磁線生產企業。

銅陵是一座風光秀美、人文薈萃的宜居城市。這里地處北緯30°45′~31°09′、東經117°35′~118°09′,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萬里長江穿境而過,“山水林田湖”俱全,擁有天井湖、浮山、旗山漢武文化生態園等國家4A級旅游景區3個,擁有天然濕地543.8平方公里,白蕩湖、菜籽湖、楓沙湖、陳瑤湖和市區東湖、西湖等湖泊水質優良、星羅棋布,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條件對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進行養護的基地坐落于此。全市年均降雨量近1400毫米,城鎮化率52%,森林覆蓋率23.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6.29%,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市,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采冶銅的歷史綿延3000余年,早在舊石器時代樅陽縣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是桐城派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江南解放第一城,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線渡江指揮部舊址陳氏宗祠、戰國墓文化遺址、漢武帝射蛟臺、三國呂蒙城遺址、千年江南古埠大通古鎮、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望龍庵等遺存豐厚,“東鄉武術”入選中國首批體育非遺。古往今來,這里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思想家、科學家、企業家和人文學者,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銅陵是一座區位優越、平臺完善的開放城市。京福高鐵與寧安高鐵、京臺高速與滬渝高速在銅陵交匯,滬銅鐵路、銅九鐵路穿境而過,銅南宣高速建成通車,正在建設的池州大橋是銅陵第三座跨江大橋,市區距九華山機場24公里。坐擁“黃金水道”長江岸線142.6公里,國家進境水果、糧食指定口岸加快建設,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國家首批對臺直航港口和萬噸級海輪進江終點港。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重要城市,這里是合肥城市圈與皖江城市帶的切點,皖西通江達海的出入口、皖南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合廬銅發展走廊的橋頭堡,也是長江中游與下游、中部與東部、武漢城市圈與南京城市圈、長三角經濟圈與中四角經濟圈的交匯區。這里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4個省級開發區、1個國家再生金屬“圈區管理”園區,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省第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創建市、國家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市、“寬帶中國”示范城市,銅陵市轉型發展的成效顯著,勢頭強勁,前景廣闊。

銅陵是一座改革創新、精致大氣的活力城市。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是銅陵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質。1991年以“醒來,銅陵”為主題的第一次解放思想大討論,掀起了銅陵闊步改革開放的熱潮。之后,相繼開展了“起來,銅陵”、“崛起,銅陵”等解放思想大討論。以“轉型,銅陵”為主題,組織開展“城市轉型、干部先行”專題討論,為深入推動轉型發展進一步凝聚思想共識、匯聚強大合力。傳承弘揚“古樸厚重、熔舊鑄新、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銅都精神,近年來在循環經濟、均衡教育、社區綜合體制、公務用車、城鄉一體化改革、棚戶區改造等領域先行先試,探索出具有銅陵特色的經驗做法,是安徽省首個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市、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創建市和安徽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近年來,銅陵市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發展導向、改革導向、問題導向、民生導向、作風導向和“發展求實、決策務實、作風扎實”的工作原則、“找準坐標、確保目標、不斷提標”的工作要求,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預計2015年,全市實現GDP93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521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64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12億元,財政收入146.4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50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10元。

“十三五”時期,銅陵市將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搶占競爭制高點、爭當發展排頭兵”的目標定位,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走創新轉型、綠色轉型、文明轉型之路,加快建設富有實力的新型工業化城市、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城市、富有魅力的山水園林城市和富有向心力的人民滿意城市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

亚洲网站在线,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69囗曝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