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亚洲一级大片,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

遼陽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wǎng)

遼陽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公孫康、公孫恭、寧完我、靳輔、祖寬、張存仁、馬鳴佩、邊寶泉,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遼陽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公孫康

公孫康(生卒年不詳),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東漢末年遼東地區(qū)割據(jù)軍閥,遼東太守公孫度長子(一作庶子)、車騎將軍公孫恭之兄。公孫康在其父死后繼任遼東太守。建安十二年(207年),擒斬圖謀不軌的袁尚、袁熙兄弟,將其首級獻予曹操,被拜為左將軍,封襄平侯。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孫康大破高句麗,陷其國都,并討伐韓濊,設(shè)置帶方郡。死后因二子年幼,由公孫恭繼任。曹丕稱帝后,被追贈為大司馬。

公孫恭

公孫恭(生卒年不詳),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省遼陽市)人。三國時遼東地方割據(jù)軍閥,遼東太守、車騎將軍。公孫度次子,公孫康之弟。公孫度死,其子公孫康嗣位,把永寧鄉(xiāng)侯的虛銜給了弟弟公孫恭。后來公孫康死去,其子公孫晃、公孫淵等皆年幼,于是眾人推舉公孫恭為遼東太守。魏文帝即位后,遣使即拜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jié),封平郭侯。之前,公孫恭患病沒有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國家。太和二年(228年)被長大成人的公孫淵脅逼退位并囚禁。景初元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平定公孫淵叛亂后,將還在被囚禁的公孫恭釋放。

寧完我

寧完我(1593年—1665年),字公甫,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后金、清初大臣。天命年間被后金俘獲,為薩哈廉之包衣,后隸漢軍正紅旗。皇太極發(fā)現(xiàn)他通曉文史,便提拔他參與機務(wù),他屢屢建言獻策,為后金政權(quán)的鞏固做出很大貢獻。天聰末,他因沉迷賭博而被廢錮,重新發(fā)配給薩哈廉為奴。順治初,再被起用。歷任內(nèi)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兼太子太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謚號文毅。雍正年間,入祀賢良祠。

靳輔

靳輔(1633年-1692年),字紫垣,遼陽人,隸漢軍鑲黃旗。中國清代治河名臣。順治九年(1652年),由官學生考授國史院編修。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靳輔從安徽巡撫任上被任命為河道總督。四月,靳輔在幕友陳潢的幫助下,廣泛調(diào)查研究,曾一日之內(nèi)連上8道奏疏,提出一系列建議。后因運河以東淮水出路問題及涸出土地開墾問題,被劾革職。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次被任命為河道總督,同年十一月病逝于淮安。靳輔繼承明代潘季馴“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更明確了“逼淮注黃、蓄清刷渾”的重要性,多地修建南岸減水壩分泄黃河洪水,還認為洪水經(jīng)過湖洼沉淀泥沙后引入洪澤湖可以加強蓄清刷黃。但他和潘季馴不同的是主張黃河和運河分開,開修了中運河,并認為海口段可以適當疏浚。著有《治河方略》及《靳文襄公奏疏》等,詳細記述了他的治河主張與主要措施,對清代后期的治河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

祖寬

祖寬(?—1639年),明末遼東(今遼寧遼陽)人,明末名將。早年是祖大壽家仆,為寧遠參將、副總兵。崇禎八年(1635年),以三千關(guān)寧軍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盧象升說:“援剿之兵,惟祖大樂、祖寬所統(tǒng)遼丁為最勁,殺賊亦最多。”盧象升戰(zhàn)死后歸洪承疇。崇禎十一年冬,清兵南下,師援山東。次年濟南失守,褫職被逮,以“失陷籓封罪”處死。

張存仁

張存仁(?—1652年),遼陽(今遼寧遼陽)人,中國明代降清將領(lǐng),隸漢軍鑲藍旗。張存仁初為明寧遠副將,與總兵祖大壽同守大凌河城。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親統(tǒng)大軍攻打大凌河,張存仁隨祖大壽投降,仍授以副將。崇德元年(1636年),任命其為都察院承政、一等梅勒章京。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改任都察院右參政。崇德七年(1642年),張存仁請招降寧遠衛(wèi)總兵吳三桂,后被任命為鑲藍旗梅勒額真。次年,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奪取廣寧前屯衛(wèi)、中后所(均在今遼寧綏中)。順治元年(1644年),跟從順治帝入關(guān),與固山額真葉臣進兵山西,攻克太原城。后又隨豫親王多鐸攻打河南、江南,屢立戰(zhàn)功。順治二年(1645年),隨貝勒博洛平定浙江,并擔任浙江總督,后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浙江、福建兩省軍政。張存仁到浙江后,多次請求致仕,于順治五年(1648年)獲清廷批準。順治六年(1649年),被起復(fù)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保定巡撫、紫金關(guān)提督,兼領(lǐng)海防。后張存仁平定榆園起義軍,進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順治九年(1652年),張存仁病逝,追贈太子太保,謚號忠勤。

馬鳴佩

馬鳴佩(?~1666),又名馬鳴珮,字潤甫,遼陽(今屬遼寧)人,祖籍山東蓬萊,漢軍鑲紅旗,清初名臣。馬鳴佩本為明朝諸生,因文學受到皇太極的賞識,歷山西冀南道、戶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宣大總督。不久改任兵部尚書、江南江西總督,與南明抗清名將張名振交戰(zhàn)屢勝。以目疾乞休,進三等阿達哈哈番。康熙五年(1666)卒,祀江南名宦祠。

邊寶泉

邊寶泉(1831—1898),字廉溪,號潤民。原籍奉天遼陽,其祖先隨清軍入關(guān),在霸州城內(nèi)定居,屬漢軍鑲紅旗。

二、遼陽歷史沿革

遼陽,古稱襄平,最早的稱謂見于《史記》。以后曾先后易名為昌平、遼東、遼州、東平、鐵鳳、南京、東京等。西晉初年,代表今遼陽市的遼陽一詞出現(xiàn)。遼會同元年(938年)置遼陽府,為官方遼陽一詞出現(xiàn)之始。

由于古代遼東地區(qū)“東逾鴨綠而控朝鮮,西接山海而拱京畿,南跨溟渤而連青冀,北越遼河而亙沙漠”的地理位置,因而在我國東北邊疆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遼陽位于遼寧省中部,東依千山山脈,西臨遼河平原,是遼東連接各方的樞紐之地。因此,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7世紀,長期作為東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軍事重鎮(zhèn)和交通樞紐而載入史冊,被古代統(tǒng)治者譽為“東北之雄藩,國家之重鎮(zhèn)”。建置史長達2300年。

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得知,舊石器時代遼陽地區(qū)已經(jīng)有古人類居住。從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布看,遼陽地區(qū)安平、小屯兩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證明遼陽是東北地區(qū)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大約從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前11世紀)滅亡后的公元前1046年起,商朝三賢之一的箕子(另兩位為微子和比干)不愿做周國的臣民,率5000余人由孤竹國東行,經(jīng)遼陽地區(qū)“走之朝鮮”。箕子入遼期間,用中原王朝的道德禮法教化遼東百姓,并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生產(chǎn)技術(shù)。這應(yīng)該看作是遼陽文明的開端。

燕國(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2年)在周初立國不久,即進入遼西地區(qū),統(tǒng)治區(qū)域開始向遼東擴展。《管子·地數(shù)篇》載:“燕有遼東之煮”,表明至遲到春秋時,燕對遼東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管理關(guān)系,但真正將遼東納入燕國版圖,則是在戰(zhàn)國的末期。約公元前284-279年間,燕將秦開襲破東胡,東胡卻千里,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遼東郡郡治襄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遼陽建置之始。此前,遼陽地區(qū)應(yīng)被稱做“衍”。1972年出土于喇嘛園的一件戰(zhàn)國青銅矛上,一面就有“衍”字銘文。太子河最早稱為“衍水”。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在滅亡了趙國后,兵臨易水,將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時,通過田光認識荊軻,欲派其刺殺秦王。次年,他派荊軻為使者,秦舞陽為副使(秦舞陽即建遼東等郡的秦開之孫),攜秦國逃亡燕的將軍樊于期的人頭連同燕國督亢地圖,以請“舉國為人臣”為名,朝見秦王。事先把匕首卷在圖里,慢慢展開地圖,最后露出匕首。(即“圖窮匕見”或“圖窮匕首見”成語的由來)荊軻刺秦失敗后。秦王派兵攻燕。次年,秦軍攻克燕都薊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走保遼東”,秦將李信率大軍隨后追擊。太子丹藏匿于衍水中,但終被燕王喜斬殺并將頭獻秦軍以求和。經(jīng)考證,多數(shù)學者認為遼陽城東的桃花島即為太子丹殉難處,這也是衍水后來改稱太子河的淵源。明代詩人韓承訓《太水環(huán)帶》詩中就有“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傳太子名”的慨嘆。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攻下遼東。次年,分天下為36郡,仍設(shè)遼東郡,首府仍治襄平。

公元前206年,西漢建立。但遼東地區(qū)為封國,并未實行郡縣制。公元前195年,漢政權(quán)在剪滅異性王的過程中,漢軍北上驅(qū)逐燕王盧綰,收復(fù)燕地,結(jié)束了遼東等地被諸侯王割據(jù)長達14年之久的歷史,設(shè)置了地方管理機構(gòu),襄平仍為遼東郡首縣。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朝東定衛(wèi)滿朝鮮后,遼東郡領(lǐng)有襄平、新昌、無慮、望平、房、候城、遼隊、遼陽、險瀆、居就、高顯、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番汗、文、沓氏18縣。其中,襄平、居就兩縣在現(xiàn)今遼陽區(qū)域內(nèi),居就縣位于今天遼陽縣河欄鎮(zhèn)亮甲村西北的湯河上游東岸。當時的遼陽縣位于今天遼中縣茨榆坨鎮(zhèn)偏堡子村附近渾河北岸。

東漢末年以后,中原大亂。遼東太守公孫度趁機割據(jù)自立,自封為遼東侯,稱平州牧,以襄平縣為平州和遼東郡首府。中原世家大族以及流民蜂擁而至,管寧、邴原、王烈等名士也紛紛前來投奔公孫氏。(時人稱華歆、邴原、管寧三人在一起為一條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身、管寧為龍尾。此外,“管寧割席”、“割席”、“割席絕交”就是講的管寧不齒華歆,與之絕交的故事。)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派司馬懿將兵4萬人征伐遼東。雙方大戰(zhàn)于首山,遼東兵大敗,退保襄平城。司馬懿在雨中圍困襄平城一月有余,8月城破,斬殺公孫淵于梁水(即太子河),城中官吏、將士及15歲以上男子皆被殺。

漢代太子河稱為梁水、大梁水、東梁河,時人有“居就粱,梁水魴”的贊譽。曹操就喜食遼東赤粱。

晉朝統(tǒng)一天下后,晉武帝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設(shè)平州刺史兼東夷校尉,居襄平。(就在此前一段時期,作為現(xiàn)今遼陽市的“遼陽”城市稱謂開始出現(xiàn)。此時,位于遼中縣茨榆坨鎮(zhèn)偏堡子村的遼陽縣已經(jīng)撤廢。另:北魏時,山西左權(quán)縣一度稱為遼陽縣)。這時的平州刺史,不僅管轄東北地區(qū)的漢族,還統(tǒng)御、羈縻東北地區(qū)的各少數(shù)民族,實際上是東北地區(qū)的最高行政官員和軍事長官。由于北方游牧部落不斷南下,到東晉時期,遼東地區(qū)已呈現(xiàn)漢人與鮮卑人雜處的局面。公元319年,鮮卑慕容氏取代晉朝而據(jù)有遼東,后成立燕國,史稱前燕。公元370年,前秦苻堅擊敗前燕據(jù)有遼東,淝水之戰(zhàn)(公元383年)后,前秦勢力逐漸衰微,從公元385年起至404年,襄平地區(qū)置于后燕的管轄之內(nèi)。

上世紀上半葉起,遼陽地區(qū)陸續(xù)發(fā)現(xiàn)20余座東漢魏晉時期壁畫墓葬,集中分布在遼陽市北郊的北園、棒臺子、三道壕以及城東鵝房一帶。墓葬壁畫內(nèi)容豐富,色彩鮮艷,有車騎、儀仗、宴飲、樂舞、雜技、斗雞、倉廩、庖廚等等,形象地反映了漢晉時代豪門大族的奢侈生活場景。墓葬及其壁畫在全國享有盛譽,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物考古、歷史研究和繪畫藝術(shù)價值。早在1961年3月,棒臺子、三道壕、小青堆子等9處漢魏墓葬與萬里長城、故宮一起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北園三號和鵝房壁畫墓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入選,使遼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壁畫墓達到了11座。

在遭受了中原王朝兩次沉重打擊后,偏于一隅的地方民族政權(quán)高句麗的勢力開始逐漸恢復(fù)并壯大。到了東晉末年,東晉政權(quán)已失去了對周邊地區(qū)的控制能力,各割據(jù)勢力紛紛擁兵稱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權(quán)也因內(nèi)訌疊起,國勢漸衰,高句麗遂開始再次向遼東擴張。東晉元興三年(公元404年),高句麗終于擊敗后燕,攻占了遼東中心城市襄平城,將遼東地區(qū)據(jù)為己有,并改襄平城為遼東城。此后,燕王慕容熙雖兩次出兵反擊,力圖奪回遼東地區(qū),但均告失敗。遼東自此牢牢地控制在高句麗手中。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舉兵征高句麗,駐蹕首山,破白巖城(即燕州城)、遼東城,才使遼陽在被高句麗統(tǒng)治了240余年之后重新歸屬中央政權(quán)。唐太宗改遼東城為遼城,設(shè)遼城州,并做《遼城望月》詩。

在唐太宗征高句麗之前,隋煬帝于大業(yè)年間曾經(jīng)三征高句麗,唐太宗在初征高句麗后也曾多次采取騷擾戰(zhàn)略以耗其國力,一直到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王朝才攻滅高句麗。置安東都護府,并一度將安東都護府的首府內(nèi)遷至遼陽。

唐朝末年以后,契丹族興起于遼河流域。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建國稱契丹,后改國號為遼。神冊三年(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占遼東城。翌年,修葺遼陽故城,改為東平郡,置防御使,并“鑄鐵鳳以鎮(zhèn)之”,因稱遼陽為鐵鳳城。天顯元年(公元926年),阿保機攻滅渤海國后,封皇太子耶律倍于其地,稱“人皇王”。天顯三年(公元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遼陽府為南京,遷東丹國首都于遼陽,建東丹王宮(今遼陽市老城東北隅)。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南京為東京,設(shè)東京道,置遼陽府,遼陽遂為五京之一。這是遼陽行政建置上稱“遼陽”的開始。東京遼陽府轄遼陽、仙鄉(xiāng)、鶴野、析木、紫蒙、興遼、肅慎、歸仁、順化等9縣。當時的遼陽城規(guī)模宏大,高三丈,有樓櫓,幅員三十里,八門,格外壯觀。宮墻北有讓國皇帝御容殿。遼代崇信佛教,在遼陽興建了許多寺廟,遼陽也因此成為遼代的佛教中心之一。

天顯五年(公元930年),耶律倍因受其弟耶律德光猜忌,逃奔后唐,東丹國名存實亡。耶律倍曾做《海上詩》以抒胸臆。

太子河一名出現(xiàn)在遼代,與東梁河和大梁水并稱。這個名稱的由來,大概反映了遼陽人民對燕太子丹和遼太子耶律倍的共同懷想。

繼遼代統(tǒng)治遼東地區(qū)的王朝為金朝,是以女真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國家。女真族領(lǐng)袖完顏阿骨打于1115年建國,1116年五月,金兵攻占東京城。仍因襲遼制,遼陽為五京之一,東京路首府,領(lǐng)遼陽、鶴野兩縣。置東京留守司,治今遼陽城。公元1155年,完顏雍出任東京留守司留守兼府尹,在渤海李氏大族等的支持下,于1161年十月在遼陽擁兵稱帝,史稱金世宗,并改元大定。

金代,因金世宗的母親貞懿皇后李氏出生于遼陽,以及金世宗登基于此,因而遼陽城處于非常榮耀的地位。貞懿皇后寡居后,于金熙宗年間出家為尼,熙宗賜其法號通慧圓明,并賜紫袈裟。回到遼陽后,營建清安寺。根據(jù)遼陽出土的《東京大清安禪寺英公禪師塔銘》所記,“貞懿太后以內(nèi)府金錢三十余萬,即東都建清安寺……有資巨百萬……金帛山積。”該寺廟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金朝后期,北方蒙古族迅速崛起。金貞祐三年(公元1215年)夏,太師、國王木華黎命令也先率千騎為先鋒,兵鋒直指遼東,以詐術(shù)奪取遼陽城。后元朝政府設(shè)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轄區(qū)北至黑龍江流域及外興安嶺地區(qū),南抵于海,東至朝鮮半島中部,西南與大都、上都所在之中書省毗鄰,與汗國之故地嶺北行省接界。遼陽行省轄7路,其中有遼陽路,遼陽路領(lǐng)有遼陽縣。

明朝建立初期,元順帝仍擁兵北邊。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將馬云、葉旺攻破高家奴老鴉山寨(今遼陽市東),隨即攻破遼陽等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設(shè)遼東都指揮使司,為全東北的軍事管理機構(gòu)。遼東都司下設(shè)25衛(wèi),轄境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guān),南至旅順海口,北至開原,相當于現(xiàn)今遼寧省大部地區(qū),治遼陽。其中定遼中衛(wèi)、定遼左衛(wèi)、定遼右衛(wèi)(后遷至鳳凰城)、定遼后衛(wèi)、定遼前衛(wèi)、東寧衛(wèi)、自在州與都司衙門同在遼陽城內(nèi)。

明代的遼陽城,經(jīng)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十二年、十四年三次修復(fù)后,城周24里有奇,南北城共有9個城門。南城有角樓四座,東南名籌邊,東北名鎮(zhèn)遠,西南名望京,西北名平胡。鐘、鼓樓各一處。此城規(guī)模宏大與堅固為當時東北第一,人口繁盛,經(jīng)濟發(fā)達。時任遼東苑馬寺卿的張鏊有詩稱贊“遼陽春似洛陽春,紫陌花飛不見塵。莫惜黃金拼一笑,幾回裘馬換新人?”

明朝中期之后,位于遼東東部山區(qū)的女真部落迅速崛起。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遼東總兵李成梁在剿殺建州右衛(wèi)阿臺時,誤殺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努爾哈赤以此為由,以13副遺甲起兵對抗,開始了統(tǒng)一女真部落并最終對抗明王朝的歷程。至公元1616年前,努爾哈赤統(tǒng)轄的地域東到圖們江,東北達松花江乃至烏蘇里江,北至開原并繞過遼沈到達了內(nèi)蒙古的東部,南界鴨綠江與朝鮮為臨。并完備了八旗制度,經(jīng)濟、軍事實力大為增強。1616年農(nóng)歷年元旦,努爾哈赤在今撫順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年號天命。為了區(qū)分此金國與11世紀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我們稱努爾哈赤建立的國家為“后金”。

明萬歷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聲討明國之過,發(fā)軍征明。四月十五日,輕取撫順。次年,取得薩爾滸(距赫圖阿拉西北一百二十里,今撫順東大伙房水庫所在地)大捷,大敗明軍的圍剿。此后,明金雙方軍事態(tài)勢發(fā)生了變化,后金由以守為主轉(zhuǎn)入主動軍事進攻。同年六月,努爾哈赤又輕取遼東軍事要鎮(zhèn)開原,七月下鐵嶺,八月滅葉赫,為奪取遼東創(chuàng)造了條件。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決定進攻沈陽、遼陽,發(fā)動了明金(清)之間的第二次大決戰(zhàn),并于3月13日攻占沈陽。

稍事休整后,努爾哈赤于3月18日進逼遼陽,夜駐虎皮驛(今十里河附近)。19日午時,努爾哈赤率軍進至遼陽城東南角,雙方展開激戰(zhàn)。后金兵擊敗明軍,皇太極等追殺明軍60里外,直至今鞍山地界。20日晨,后金兵開始攻城,并掘開護城河西邊的閘門,堵塞東邊的水口,試圖水淹遼陽。明軍在東門外扎營,排列槍炮,奮勇拼殺。但最終不敵金兵,退入城內(nèi)。入夜,雙方繼續(xù)激戰(zhàn),直至第二天天明。21日,戰(zhàn)斗更為慘烈,明軍再敗。傍晚,城內(nèi)大族及混入城中的諜工縱火,將小西門彈藥庫燃爆,大火延至城樓,明軍的窩鋪、草場全部化為灰燼,城中大亂,防守瓦解。遼東經(jīng)略袁應(yīng)泰知大勢已去,在城東北的鎮(zhèn)遠樓自縊而死。后金兵入小西門,遼陽城易主。

天命六年四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召集諸貝勒、大臣召開御前會議,商議遷都事宜,稱“吾之得遼陽如魚之得水”,定議遷都遼陽。派人迎接汗之福晉和皇子,并將建州地區(qū)人丁移駐遼東。鑒于遼陽城年久失修,頹圮不堪。8月,努爾哈赤決定在太子河東岸修筑新城,即東京城。東京城周圍六里零十步,高三丈五尺,有城門八,城內(nèi)建有八角殿。

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爾哈赤在東京城東北陽魯山新建祖陵,四月,將祖父覺昌安、父塔克世、孝慈皇后及皇妃、皇伯父、皇弟、皇子等諸墓,從新賓赫圖阿拉遷葬東京陵。陵周圍立界址,界內(nèi)禁止樵采放牧。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太宗皇太極將孝慈皇后墓再遷沈陽東陵,與太祖合葬。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又將覺昌安、塔克世、禮敦(努爾哈赤伯父)等祖輩墓,遷回祖居地赫圖阿拉的新賓永陵。現(xiàn)東京陵安葬有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雅爾哈齊,庶弟穆爾哈齊、巴雅喇,長子褚英,侄大爾差(穆爾哈齊子)等六人墓。東京陵經(jīng)順治、康熙、乾隆、嘉慶屢加修葺,并賜碑表墓。巴雅喇和雅爾哈齊墓園,于六十年代毀平,碑石被砸。現(xiàn)存三處墓園,保存基本完好。

天命十年三月初三日,努爾哈赤召集八旗貝勒、大臣會議,商議欲遷都沈陽,后金國國都遂由遼陽而遷至沈陽。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廷設(shè)遼陽府,下轄遼陽、海城兩縣,府、縣均治遼陽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陽。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升遼陽縣為遼陽州,屬奉天府管轄。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義勢力逐漸滲透到遼陽,遼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895年1月,日軍一部在侵占鳳凰城、海城、析木城等地后,連續(xù)四次進犯遼陽東南山區(qū)。東線在大高嶺一帶被清軍提督聶士成擊敗,西線的日軍被徐慶璋派駐吉洞峪一帶的鎮(zhèn)東軍和徐珍率領(lǐng)的鄉(xiāng)團武裝力量擊退。不僅保衛(wèi)了遼陽,也粉碎了日軍“取奉天度歲”的夢想,保衛(wèi)盛京安然無恙。1900年,義和團在遼陽興起,他們聯(lián)合有志之士,擴大隊伍,搗毀沙俄在茨兒山的煤礦以及天主教堂、橋梁,阻止俄國軍隊南犯,處死沙俄鐵路公司的頭目。不久沙俄武裝鎮(zhèn)壓義和團,殺害數(shù)百名中國軍民。1904年,日、俄為瓜分中國東北,在東北地區(qū)發(fā)動了日俄戰(zhàn)爭。在決定戰(zhàn)爭勝敗的遼陽會戰(zhàn)中,遼陽人民同時受到日軍和沙俄軍隊的洗劫,戰(zhàn)火中死難走逃者以數(shù)十萬計。日俄戰(zhàn)爭后,沙俄將東清鐵路支路(長春到大連)轉(zhuǎn)讓給日本。次年,日本殖民者將“鐵路用地”改為“南滿鐵路附屬地”,將遼陽老城自護城河以西到火車站一帶,強行劃為商埠地。同年,日本帝國主義在遼陽設(shè)立領(lǐng)事館,經(jīng)辦遼陽、遼中、臺安等縣的領(lǐng)事事務(wù)。同時,大肆搜刮遼陽地區(qū)的礦產(chǎn)資源和糧食資源,進行瘋狂的政治壓迫、精神奴役和經(jīng)濟掠奪。

1911年辛亥革命后,革命志士商震、程起陸、祁耿宗、徐景清、石磊等,先后分別在遼陽劉二堡地區(qū)和城東高麗門起義,響應(yīng)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勝利后,1914年,民國政府公布《各省所屬道區(qū)域表》,奉天省設(shè)三道:遼沈道、東邊道、洮昌道。遼陽州改為遼陽縣,屬遼沈道管轄。遼陽縣轄10區(qū),一區(qū)(城內(nèi))、二區(qū)(大路煙臺)、三區(qū)(沙滸)、四區(qū)(大安平)、五區(qū)(后麻屯)、六區(qū)(七嶺子)、七區(qū)(劉二堡)、八區(qū)(大駱駝背)、九區(qū)(大沙嶺)、十區(qū)(前煙臺)。縣境北至十里河與沈陽接壤;東至朝鮮嶺90里,與本溪接界;西至蒲河口80里與遼中接壤;南至生鐵嶺130里與岫巖接壤。

1931年9月19日,即“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占遼陽,從此遼陽淪為日本殖民地。1934年,日偽當局改東北4省為10省,遼陽縣隸屬奉天省。1937年12月1日,偽滿當局將遼陽縣城區(qū)與“滿鐵附屬地”合并成立遼陽市。遼陽設(shè)5個區(qū):瑞穗?yún)^(qū)、協(xié)和區(qū)、武圣區(qū)、日照區(qū)、太河區(qū)。

“ 九一八”事變后,共產(chǎn)黨人馮基平、李兆麟、張一吼、林郁青、白乙化等,在遼陽廣大城鄉(xiāng)宣傳、發(fā)動人民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多次襲擊侵略者。在十四年殖民統(tǒng)治期間,遼陽農(nóng)民、工人、商人、學生、多次舉行罷鋤、罷工、抗捐等反抗活動,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八路軍進駐遼陽,建立遼陽衛(wèi)戍區(qū)司令部。同年12月8日,遼寧省政府第一號通令: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遼陽市(專署與遼陽市政府合署辦公,不另設(shè)機關(guān)),轄鞍山市、遼陽市、遼陽縣、臺安縣、遼中縣、盤山縣。

1946年3月至1948年2月,國民黨政府占據(jù)遼陽。1946年10月1日,國民黨政府裁遼陽市并入遼陽縣,治遼陽老城,隸屬遼寧省。1947年城區(qū)設(shè)文圣鎮(zhèn)、武圣鎮(zhèn);農(nóng)村設(shè)10個區(qū):大路煙臺區(qū),沙滸區(qū)、安平區(qū)、亮甲區(qū)、七嶺子區(qū)、劉二堡區(qū)、唐馬寨區(qū)、大沙嶺區(qū)、峨嵋區(qū)、小煙臺區(qū)。區(qū)鎮(zhèn)下實行保甲制。

1948年2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遼陽。同年7月15日,國民黨政府軍再次進犯遼陽。遼陽市黨政機關(guān)第二次從市區(qū)作戰(zhàn)略性撤出。同年10月30日,遼陽市縣全境解放。這時,遼陽市隸屬于遼寧省,全市轄6個區(qū):白塔區(qū)、文圣區(qū)、武圣區(qū)、襄平區(qū)、鐵西區(qū)、興隆區(qū),區(qū)下設(shè)街。1949年5月,遼寧省與安東省合并,成立遼東省,遼陽市歸屬遼東省。之后,遼陽市縣隸屬關(guān)系屢有調(diào)整。至1980年,國務(wù)院決定恢復(fù)遼陽縣,設(shè)立燈塔縣,兩縣均由遼陽市領(lǐng)導(dǎo)。1978年6月,宏偉區(qū)正式成立。 1996年8月,燈塔縣撤縣建市。

遼陽市現(xiàn)行行政區(qū)劃格局,即遼陽市轄遼陽縣、燈塔市、白塔區(qū)、文圣區(qū)、宏偉區(qū)、弓長嶺區(qū)、太子河區(qū)。

三、遼陽簡介

遼陽是遼寧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擁有23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戰(zhàn)國時期,為燕國遼東郡治所,名襄平。秦沿燕制,仍將遼東郡首府設(shè)在襄平。漢初遼陽為遼東國首府,后仍將遼東郡治設(shè)于此。公孫氏時期,襄平為平州及遼東郡郡治。西晉初年,襄平再次成為遼東國首府,后改平州州治。東晉時期,遼陽先后被前燕、前秦、后燕、高句麗等地方民族政權(quán)占據(jù)。唐代遼陽為遼城州治所,一度成為安東都護府府治。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特大黑人娇小亚洲女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