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劉古愚、楊雙山、王徵、劉古愚、楊雙山、王徵、胡登洲、康海、馬理、王恕、王重陽、楊良瑤,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咸陽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嬴政
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中國第一個統一全國的皇帝 。嬴政的父親是秦孝文王,名叫子楚,子楚早年進入趙國邯鄲,作為質子,嬴政生于趙國邯鄲。秦國始建國在甘肅天水一帶,于公元前762年東遷陜西關中一帶,后秦國都城多次遷都,但一直都在陜西境內,公元前350年秦國最后一次遷都于咸陽。關于嬴政是哪里人,爭議地比較多。嬴政的貢獻包括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建長城,北擊匈奴,征伐南越,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他還結束了周朝以后的混亂局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首創皇帝制度,建立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制度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這個事件是秦始皇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采取的一種文化政策。他認為,儒家經典《詩》、《書》等都是妨礙法家理論推行的障礙,因此下令焚毀儒家經典,并坑殺儒生 。后又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后世對其評價褒貶不一。偉人曾高度評價秦始皇:“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父親:班彪(被譽為“東漢文壇第一人”)、弟弟:班超(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和史學家)、妹妹:班昭(中國第一位女性歷史學家,被漢和帝封為“曹大家”)。班固與司馬遷并稱“班馬”,是東漢時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修撰《漢書》,此書是“前四史”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后官方修史全部沿用了斷代史的體例。作為辭賦家,他與司馬相如、揚雄、張衡合稱為“漢賦四大家”,其代表作《兩都賦》,是以都洛、都雍(即長安)為題材的作品,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在陜西省咸陽市扶風縣安陵鎮建有班固墓和班固紀念館。
馬超
馬超(公元176年—公元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人,漢末涼州(今甘肅武威)軍閥。他是蜀驃騎將軍、五虎上將之一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人。馬超年少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馬超入京為官,但都被馬超拒絕。而后馬騰入京被封為衛尉,馬超就統領了馬騰的部隊。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聯合關中諸侯韓遂等抵抗曹操,曾一度對曹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被曹操用離間計擊敗退走,而后聚攏部隊再次攻取隴上諸郡,失敗后退回甘肅。后馬超投靠張魯,并沒有得到張魯的信任和重用。益州爭奪戰期間,馬超毅然另投新主,加入了蜀漢集團。此后,馬超跟隨劉備平定益州并參與漢中之戰,但不久后便遭劉備棄用。盡管后來馬超擔任過左將軍、驃騎將軍、涼州牧等職,卻并無實權,最終郁郁而終。據《三國志》記載,馬超曾在潼關之戰中大敗曹軍,被譽為“錦馬超”。雖馬超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他在處理內部矛盾和與劉備的關系上有些不當。但不可否認馬超是一位英勇善戰、有膽有識的著名將領。
馬援
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漢族。中國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將領,東漢開國功臣,漢明帝明德皇后馬氏之父。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甚得器重。后來歸順光武帝劉秀,為東漢統一立下赫赫戰功。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之一,被譽為“伏波將軍”,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尸”的氣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后世有史學家評價馬援是“有謀略,有見地,屢立奇功,成就傳奇人生的東漢奇男子。” 馬援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尸、不死床簀的志愿。他忠勤國事,馬革裹尸,令人欽佩。馬援進身朝廷,沒有一個人推舉薦拔,全靠自己公忠為國。后來居于高位,也不結勢樹黨。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其中就包括“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馬援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從祀歷代帝王廟。
李靖
李靖(公元571年-公元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人(今屬陜西省三原縣),祖籍隴西狄道(今屬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杰出的軍事家,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謚“景武”。他出身于官員家族,舅舅是隋朝的名將韓擒虎,而祖父李崇義還做過殷州刺史,被封為了永康公。李靖自幼聰慧過人,曾經因為過于聰明而被隋文帝楊堅所忌憚。 李靖在隋朝時期曾擔任馬邑郡丞等職務。后來他投奔唐朝,成為秦王李世民的謀士。他在唐朝的統一戰爭中表現出色,南平蕭銑、輔公祏,又赴桂州,招撫嶺南諸部。他著作的《衛公兵法》現在也流傳在世,此外還有《六軍鏡》《陰符機》《霸國箴》等。他的形象還被編入神話傳說,被塑造成“托塔天王”的形象,出現在很多的民間故事中,深受老百姓們的喜愛。
另記:王重陽
王重陽(公元1112年—公元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 ,字知明,號重陽子。自呼王三 (排行第三)或王害瘋。咸陽(今陜西咸陽)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他以內丹修煉為基礎,提倡三教合一。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私寡欲,出家修行。他的著作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全真集》、《秘語五篇》等。在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王重陽被描述為一個武功高強、心地善良、正義無私的人物。
二、咸陽歷史沿革
周:公元前1066年(武王十一年),周武王滅商紂,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封其弟姬高于畢(即中華人民國和國建國后的咸陽原)。公元前350年(顯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建都咸陽,次年自櫟陽徙都咸陽。
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定都咸陽。秦末項羽入關,廢郡縣,恢復分封制,將秦內史和上郡一部分劃為雍、翟、塞3國,是為“三秦”的由來。
漢: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咸陽,取名新城。漢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三國:三國時,咸陽的版圖分布在扶風、馮翊、新平諸郡內。
西晉:咸陽境內有始平郡、新平郡、安定郡、扶風郡及諸郡所轄數縣。
南北朝:先后有過靈武縣、石安縣、咸陽郡等建置。至北周末,境內有分屬三州轄下的咸陽、扶風、新平、云陽、馮翊、平涼數郡的十余個縣。
隋:隋初廢郡縣制,置州縣,后又改州為郡。至隋末,境內有京兆郡的始平、武功、醴泉、上宜、三原、涇陽、云陽7縣,北地郡的新平、三水2縣,安定郡的鶉觚縣東北部。
唐:在關中設京畿道,改豳州為邠州,至唐末,境內有京畿道京兆府的咸陽、三原、涇陽、醴泉、云陽、興平、武功、好畤、奉天9縣,邠州及所轄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
五代:境內有京兆府的咸陽、興平、涇陽、好畤、醴泉、武功6縣,耀州的三原、云陽2縣,乾州及所轄奉天縣,邠州及所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
宋:北宋在陜甘置永興軍路,置淳化縣,撤銷乾州,置醴州。北宋末,境內有京兆府的咸陽、興平、涇陽3縣,耀州的三原、云陽2縣,邠州及所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四縣,醴州及所轄奉天、武功、醴泉、永壽、好畤5縣。
金:內有京兆府的咸陽、興平、涇陽、云陽4縣,耀州的三原縣,乾州及所轄奉天、醴泉、武亭、好畤4縣,邠州及所轄新平、淳化、永壽、宜祿、三水5縣。
元:在陜西置行中書省,境內有奉元路的咸陽、興平、涇陽3縣,耀州的三原縣,乾州及所轄醴泉、武功、永壽3縣,邠州及所轄新平、淳化2縣。
明: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將咸陽遷到渭水驛,即今市區明清城所在地,后置三水縣、長武縣。明末,境內有西安府的咸陽、興平、涇陽、三原、醴泉5縣,乾州及所轄武功、永壽2縣,邠州及所轄淳化、三水、長武3縣。
清:清代除將乾州、邠州改省直隸州外,仍延明舊制。
民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省以下的地方政區改為道、縣兩級,咸陽歸關中道管轄。1933年撤銷道制,只存省、縣兩級。1935年后陜西全省縣以上設10個行政督察區,境內置有第二、第七、第九、第十等4個督察區的轄地。同一時期,*成立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在旬邑縣、淳化縣和銅川耀州區一帶設關中特區,1940年改為關中分區。1949年5月,中華蘇維埃西北辦事處設立咸陽分區,轄咸陽、長安、戶縣、周至、興平、武功6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5月咸陽分區更名為咸陽專區。1984年,撤銷咸陽地區,咸陽市改為省轄市。
三、咸陽簡介
咸陽市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下轄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武功縣、乾縣、禮泉縣、涇陽縣、三原縣、永壽縣、彬州市、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共2區2市9縣,總面積10196平方公里。2022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817.55億元,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21.30萬人,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智慧城市。
●地理及區位
咸陽處在中國幾何版圖中心,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距西安僅25公里,為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驛站,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板塊、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區。地處暖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熱干濕分明,年平均降水量537毫米至650毫米,平均溫度9.0℃至13.2℃。地勢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南部為渭河、涇河平原,約占總面積1/5;中部臺塬區,約占總面積1/5;北部高原丘陵區,約占總面積3/5。境內山脈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子午嶺余脈的馬欄山、石門山,中部嵯峨山、筆架山、九嵕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河流主要有渭河、涇河等。交通便捷,形成公路、鐵路、民航相互交融的立體綜合交通格局,13個市區縣“縣縣通高速”,擁有4條普速鐵路和2條高速鐵路,西安地鐵1號線二期直通咸陽主城區,三期工程正在建設。坐擁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達4800多萬人次、貨郵年吞吐量達38.2萬噸,2020年客流量在全國位列第7位。
●資源及稟賦
境內已探明礦產資源24種,已開發利用10種,主要有煤炭、地熱、石灰巖、石英砂巖、陶土、油頁巖及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等。煤炭資源分布于轄區北部的彬州、長武、旬邑、淳化、永壽五市縣,煤系自東向西呈帶狀分布,走向長達70公里以上,含煤面積約4206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為110億噸,預測為150億噸左右,居陜西第二。石灰巖主要分布在乾縣、禮泉、永壽、淳化、涇陽、三原境內的北部山地一帶,東西延長75公里,儲量估計有3000億立方米,居全省第一。地下熱水儲量達2500億立方米,分布面積3000平方公里,被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地熱城”。
●歷史及文化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國將國都從櫟陽(今陜西臨潼)遷到咸陽,并實施商鞅變法。兩漢時期,咸陽分別歸右扶風和始平郡管轄。唐、宋、金五百年間,咸陽東部是京兆府的重要組成。明、清兩代,咸陽東部屬西安府,西部歸直隸州。民國時期,咸陽先歸關中道管轄,后直屬陜西省。上世紀30年代,咸陽北部地區成為陜甘寧邊區的一部分,習仲勛等曾在這一帶活動。1984年咸陽撤地設市,中共咸陽地委改為中共咸陽市委。1986年從秦都區分設出渭城區,1993年興平撤縣設縣級興平市,1997年楊陵區隸屬關系脫離咸陽市,2017年15個街鎮托管移交至西咸新區,2018年彬縣撤縣設縣級彬州市。
咸陽有著2370年的建都史,曾是周、秦、漢、唐等13個朝代的都城或京畿重地,境內有各類文物點5313處,各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571處。由27座帝王陵寢和800余座陪葬墓組成的“中國金字塔群”綿延百里。咸陽紅色文化深厚,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咸陽馬欄創建的關中特區、關中分區,是守衛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渭北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創建的第一塊根據地,紅軍在咸陽改編成八路軍東征抗日。咸陽是漢隸的發源地,是一個遍處有詩詞的地方,“渭城朝雨浥輕塵”等歷朝歷代吟頌咸陽的詩篇多達2000多篇。近現代以來,咸陽有宋伯魯、劉古愚、于右任、范紫東、任哲中等著名藝術大家。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影視文學、民間文學、文學評論、秦腔、剪紙等獲得市級以上獎勵80多項。小說有劉宇文的長篇小說《獨牛村》,屈彥齡的關中三部曲《關中軼事》《懸空道》《關中道》,楊明的長篇小說《黑鳥》等;散文、詩歌有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懸腸草》《秋思》,梁澄清的散文集《俗眼望蓮》《子夜聽風》,楊煥亭的系列文化散文集《海的夢幻》《月影人影》《燭影墨影》,李永強的散文集《西部綺麗》《西部情趣》等;影視作品主要有《大秦帝國》《那年花開月正圓》《歲歲年年柿柿紅》《一個都不能少》《無翅飛翔》等;紀實、報告主要有集體創作的報告文學集《小康之路》《神城》等;文學評論主要有閻綱的《神·鬼·人》《余在古園》,韓梅村的文學評論集《意味的探尋》《張俊彪作品研究》等;秦腔主要有任哲中的《周仁回府》《花亭相會》,焦曉春的《黃鶴樓》《轅門斬子》,馬金仙的《斷橋》《雙錦衣》《斬秦英》等。剪紙藝術有“剪花娘子”庫淑蘭,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擔任過第二屆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員代表大會理事。
●發展前景
“十四五”時期,咸陽將以****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全面落實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以落實全省開展“三個年”活動部署為抓手,緊扣全市高質量發展創新提升目標,縱深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加快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促進縣域經濟與鄉村振興互融互促、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互促并進,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加快建設現代化“西部名市絲路名都”,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