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亚洲一级大片,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

貴陽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

貴陽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王陽明、楊龍友、周漁璜、李瑞棻、姚茫父、謝六逸、宋吟可、陳恒安、蹇先艾、蕭嫻,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貴陽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一、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王陽明
王陽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稱“陽明先生”。
王陽明生于浙江,成道于貴州。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開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并發落到龍場,一住便是三個年頭。
王陽明一生中辦過三個書院,最早的便是龍岡書院,在這里傳習了第一批王學弟子,在他的《鎮遠旅邸書扎》中提到陳宗魯、湯伯元等16人。王陽明的教育思想在龍岡形成,開山之作就是《龍場生問答》與《教條示龍場諸生》。王陽明思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書院,貴州的龍岡書院、江西的濂溪書院和浙江的稽山書院,構成了王學傳播的主要路線。
王陽明一生中寫過許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觀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兩篇是在貴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瘞旅文》,激情所致,一氣呵成,哀吏目客死他鄉的悲涼,嘆自己落魄龍場之不幸,抒發憂郁憤懣之情懷,如哭如訴,句句是淚,字字是血,讀后莫不黯然垂淚。另一篇是《象祠記》,這是受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貴榮之托而寫的,闡述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發出“致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歷史文化名人,“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絕頂”,此即所謂“真三不朽”、“兼三不朽”。
二、明代著名詩人、書畫家——楊龍友
楊龍友(1596-1646),名文驄,號山子,萬歷24年生于貴陽城南郊的石林精舍。詩、書、畫皆擅,堪稱三絕。他說:“余生長萬山中,而家大人又癖嗜山水,故名山大川,往往性情相習,亦往往機緣相湊,所謂得之習慣。亦根之胎骨也。”自然的靈性給了他創作的靈感,主要詩文有《洵美堂集》、《山水移》、《臺宕日記》等。其詩與董其昌、陳繼儒、王思任等共入選時人夏云鼎編選的《崇禎八大家詩選》。清人莫友芝贊其詩“骨挺勁岸異,已有不可一世之概”,認為“先生值遺明殘局,猶螳臂搘撐,妄思恢復,膏斧鉞而不回。其志節至今侹侹有生氣!”。
楊龍友的書畫風格主要受同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影響,并上追黃公望、倪瓚之意趣,彰顯明代士人之藝術境界。與董其昌、王時敏等大家齊名,合稱“金陵九子”。董其昌認為其畫風“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韻去其佻”。清代詩人吳梅村作《畫中九友歌》,將楊龍友與董其昌、王時敏等名家同列。有詩贊龍友曰:“阿龍北固持戈矛,披圖赤壁思曹劉。酒酣酒墨橫江樓,蒜山落月空悠悠。” 儼然一位文武雙全的勇士。近人俞劍華認為“明代畫家二千余人,而能寫景,知于臨摹以外尚有造化者”,僅楊龍友等數十人。足顯龍友卓著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三、清代著名才子、詩人——周漁璜
周起渭(1665-1714),字漁璜,號桐野,貴陽青巖鎮人。康熙時中進士,入翰林院,官至宮詹學士。曾典試浙江,閱兵江淮,名噪一時。
周漁璜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在清初中國詩壇有很高的地位。他幼年即工詩,十四五歲時,曾賦《燈花詩》一首,傳誦鄉里。清初中國詩壇門戶之見陋習嚴重,他不為所染,博采眾長,終于獨樹一幟。袁枚《隨園詩話》一書中,就把他《泛舟西湖夜半始歸》詩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廣寒宮",贊為使人"終身不忘"的佳句。康熙皇帝曾問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當代詩人數誰?陳廷敬回答:要數周起渭(漁璜)和史宇義(蕉飲)。可見周漁璜當時在全國詩壇上已是數一數二的頂尖詩人。
四、晚清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詩人——李瑞棻
李瑞棻(1833——1907),字苾園,清朝貴州貴筑(今貴陽市)人。著名維新派大臣。幼年喪父,由叔父京兆尹李朝儀教養成人。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與張之洞同年考中進士。人翰林院,擢御史,直言敢諫。先后任過廣東、山西、四川和山東等省鄉試主考官,并一度出任全國會試副總裁。歷任云南學政、監察御史、刑部侍郎、倉場總督、禮部尚書等。
李端棻思想開明,一向認為人才對國家前途至關重要。他在主持各省鄉試時,為國家選拔了一批批具有真才實學的舉人。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典試廣東時,他非常賞視梁啟超的才華,將堂妹許配給梁,梁幾次進京會試及完婚都住在他家。
李端棻政治上具有卓識,學術上淵源亦深。又善書法,融歐、趙為一家,遠肇二王,剛柔相濟,極有姿致。晚年喜作楷、行書,楹聯字幅,皆為公私珍藏。
五、清末明初著名畫家、詩人、學者——姚茫父
姚華(1876—1930)字重光,號茫父。1876年5月生于貴陽。1897年中舉,光緒進士,戊戌變法時東渡日本,學法政,歸國后任職郵傳部。辛亥后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其后在清華學堂、民國大學、朝陽大學執教,并曾任北京女師和京華美專校長。姚華學識淵博,為我國著名學者,詩文書畫,名滿海內。其繪畫既注重師法自然,力求形神兼備,又講究筆情墨趣,博取眾長而自成一家。其書法雄遒茂密,真行隸篆,造詣俱深。
六、當代中國鄉土文學研究奠基人、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謝六逸
謝六逸(1898-1945),號光燊,字六逸,筆名宏徒、魯愚。1898年8月12日生于貴陽一個仕宦之家。1917年以官費生赴日就讀于早稻田大學。1922年畢業歸國,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后歷任神州女校教務主任及暨南、復旦、大夏等大學教授。1930年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又創設后來聞名于海內的新聞系,任主任。并提出新聞記者須具備“史德、史才、史識”三條件。此舉為全國大學設新聞系之嚆矢。
1937年年底,謝六逸攜家輾轉回到家鄉貴陽,先后任大夏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長、文史研究室和社會研究部主任;貴州大學、貴陽師范學院教授、中國文學系系主任。與蹇先艾等組織“每周文藝社",在《貴州日報》出版《每周文藝》。1938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1年任文通書局編輯所副所長,主持編務,出版各種新書,創辦并主編《文訊》月刊。1944年兼任《中央日報(貴陽版)》研究室主任。1945年8月8日,謝六逸因病不治,逝世于貴陽,年僅47歲。
謝六逸一生著譯頗豐。僅文學方面的著作,就有日本文學史五種,譯著等多種,兒童文學六七種,另有《水沫集》、《茶話集》、《文壇逸話》、《西洋小說發達史》、《農民文學ABC》、《神話學ABC》等。作為中國新聞學教育的開拓者之一,謝六逸還著有《新聞學概論》、《實用新聞學》等新聞學作品多種。
七、當代中國著名畫家——宋吟可
宋吟可作品
1902年生,江蘇南京人。原名陰科。幼喜繪畫,1917年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廠繪圖部學習書封面設計及插圖,并自學中國畫傳統技法,得吳昌碩指教。1945年定居貴陽。擅人物、花鳥、山水,以表現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風情為主。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型美術作品展及在多種專業報刊上發表,或被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出版《宋吟可畫輯》、《宋吟可作品選輯》等。曾任貴州美術家協會主席。
八、當代中國著名書畫家——蕭嫻
蕭嫻(1902—1997)中國現代負有盛名的女書法家,字雅秋,號枕琴室主,又號蛻閣。1902年出生于貴陽。自幼隨父蕭鐵珊遍習名家墨跡,蕭嫻自小耳濡目染,極喜寫字,因聰慧好學,又習篆刻、賦詩歌、學繪畫,少年時代便名震書壇。
20歲隨父登門謁康有為,入室拜師,得康有為親授,潛心筆墨,學書崇尚碑學,深得北派三味。篆書學鄧石如,得其樸厚,后習石鼓,以漫厚為形體,恣肆為氣神,沉雄高古,清幽瓊艷,自具風貌。
曾應宋慶齡邀請,在廣州義賣書畫,孫中山組織擴護法軍政府籌款勞軍,被孫中山授予畫家獎章、獎狀。1932年篆書《臨碣石頌》被收入《當代名人書林》。抗日戰爭時期在成都與老畫家王東培聯名舉辦書畫展。1949年后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書法展覽及在《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報》、《書法藝術報》、《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書譜》等發表。建國后,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分會顧問,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1981年起先后在南京、貴陽、濟南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獲廣泛贊賞。文學功底深厚,尤精詩詞、楹聯。平生撰書了大量楹聯作品,詞工意遠,句短情長,實踐了她“作書吟對,關乎性情,通乎造化”的藝術主張。
九、當代中國鄉土文化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作家——蹇先艾

蹇先艾(1906-1994),遵義老城人。1919年冬,蹇先艾至北京讀書,先后就讀北京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北京師范大學附中。民國20年畢業于北平大學法學院經濟系,獲法學學士學位。
五四運動之后,蹇先艾以讀書寫作為樂,逐漸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民國11年,于師大附中與朱大南、李健吾創辦 “曦社”文學團體,辦《爝火》文學刊物。次年,發表新詩《二閘舟中》和小說處女作《人力車夫》。民國15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常與朱自清、王統照、徐志摩、沈從文等名家交往。此后,在《晨報副刊》、《小說月報》和《文學》等多家報刊上發表作品。民國25 年,于魯迅發起的《中國文學工作者宣言》上簽字。由于連續發表反映貴州民間疾苦的小說《水葬》、《到家》等,被魯迅譽為鄉土文學家。蹇先艾還翻譯出版《美國短篇小說集》。
民國27年(1938年)春,因不滿貴陽文壇沉悶的氣氛,與謝六逸等發起成立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為理事,于《貴州晨報》編《每周文藝》副刊,以雜文、詩歌、短評等形式喚醒民眾,鼓舞抗日救亡斗志。次年2月,日本飛機轟炸貴陽,《貴州晨報》社被毀,《每周文藝》停刊。民國31年起,歷任貴陽省立高中教員,遵義師范學校校長,貴州大學和貴陽師范學院副教授、教授等職。民國34年3月,主編《貴州日報》《新壘》副刊,團結省內外作家,繼續以文學藝術作品,鼓舞民眾。
解放后,貴州省成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籌備委員會,蹇先艾任副主席,主持《貴州文藝》出版。
1953年蹇先艾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貴州省文化局局長、民盟中央委員、民盟貴州省委副主任委員、中國文聯委員、貴州省文聯主席、政協貴州省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和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等職。蹇先艾的短篇小說集有《朝霧》、《一位英雄》、《酒家》、《還鄉集》、一《躊躇集》、《鄉間的悲劇》、《鹽的故事》、《幸福》、《倔強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離散集》、《鄉談集》、《新芽集》、《苗嶺集》,約350萬字,新詩近70首。文風簡樸,鄉土氣息濃郁,被稱為我國五四運動以來于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卓越的短篇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1994年 10月26日病逝貴陽,時年88歲。
十、當代中國著名書畫家、文史學家——陳恒安

陳恒安(1910—1986年),貴州貴陽人。自幼學書從顏體入手,繼臨《宋璟碑》《元次山碑》等,行書寫《爭座位帖》又攻讀《說文解字》,并學楊沂孫篆書。20歲后受包世臣、康有為書法理論影響改習北碑,對《鄭文公碑》及云峰山諸刻石、《張猛龍碑》和各種造像下力尤多。抗戰時期任貴州省藝術館館長,得觀故宮博物院內遷貴州的部分藏品,偏愛于《秦桔帖》《多景樓詩》等。1958年后從事文物鑒定工作,晚年潛心于書藝,精研甲骨、金文、竹簡、帛書等各體文字。書法諸體咸備,尤以大篆與行書見長,所作章法考究,結體精當,樸厚沉雄,雅俗共賞。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書法展覽及在多種專業報刊發表,被博物館、紀念館、風景名勝區收藏或被碑刻。出版《陳恒安書法選》。治學嚴謹,通古文字學,撰有《殷契書法漫述》等。工詩詞,曾將甲骨文字集聯成各體詩詞楹聯百余篇,有《鄰樹簃詩存》(二卷)、《春茗詞》(四卷)留世。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貴州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省博物館名譽館長,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二、貴陽歷史沿革

貴陽歷史悠久,3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活動。貴陽原為邊疆民族地區,從夜郎、牂牁至貴州建省、貴陽設市,經歷了錯綜復雜的歷史演變,行政建置與其他地區有別。自元代開設驛道以來,戰略地位提升,是為西南戰略要地。貴陽是移民之區,明清及抗戰時期的移民,推動了貴陽地區開發。建省以來,貴陽文教漸興,抗戰時期文化有較大發展。

建置沿革

春秋戰國至漢初,在巴蜀以西、以南地區,散布著眾多部落,史稱“西南夷”。西南夷分為七大族群,夜郎最大。《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由夜郎族群各部組成的部落聯盟,謂之“部落方國”,地域遼闊,北抵巴蜀,東臨荊楚,南至南越,貴陽地區屬古夜郎。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南夷(指夜郎)為牂牁郡”,納入行政建置。牂牁郡(漢)是漢初在邊疆設立的“邊郡”,治理上與內地郡縣不同,土地、人口不入簿籍,因俗而治。牂牁十七縣以夜郎各部落為基礎建立,既設太守、都尉、縣令等官,又封部落首領為王、侯、邑長,謂之“郡國并存”。為了有效控制邊郡,漢朝派兵駐扎要害地方,又移“三蜀”(蜀郡、廣漢郡、犍為郡)大姓率民屯田以實邊疆。貴陽地區大抵屬且蘭縣,因且蘭部落在“平南夷”時已被滅亡,稱為“故且蘭”,是牂牁郡治所。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王朝衰落,地方勢力崛起,漢代移入的三蜀大姓、漢軍將領與當地土酋結合,形成“牂牁大姓”,以龍、傅、董、尹及謝氏勢力最大,控制牂牁。三國時,蜀漢將漢代所設牂牁郡一分為三,以同并、毋單、談稿、漏江四縣設建寧郡,以宛溫、句町、漏臥、鐔封、西隨、進桑六縣及益州郡的律高等四縣合設興古郡,而以夜郎、且蘭、談指、毋斂、鄨、平夷六縣為牂牁郡,其地在今貴州境內,貴陽仍屬且蘭縣。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寧州刺史王遜又將三國時的牂牁郡一分為三,以北部的平夷、鄨二縣地置平蠻郡,以西部的夜郎、廣談、談指、談樂等縣置夜郎郡,而以南部的且蘭、萬壽、晉樂、丹南等縣為牂牁郡,萬壽、晉樂二縣系由且蘭縣分出。南朝齊時,將西晉牂牁郡分為南牂牁郡和東牂牁郡,南牂牁郡領且蘭、萬壽、晉樂、毋斂、綏寧、丹南六縣,故《貴陽府志》稱,貴陽府地為且蘭、萬壽、晉樂等縣。

唐代,今貴州之地屬黔中道,因其地為唐朝與南詔角逐之地,設黔州都督府統攝,在烏江以北設立如同內地的經制州(即正州),在烏江以南廣大地區設五十羈縻州(又稱邊州),在西部則存在若干相對獨立的“藩國”,形成“經制州、羈縻州與藩國并存”的局面。烏江以南的少數民族部落為大姓控制,有“東謝蠻”“西謝蠻”“南謝蠻”“西趙蠻”“牂牁蠻”等稱,歸附后,唐以其地置“羈縻州”。黔中地區,以南謝首領謝強之地置莊州,謝法成之地置矩州,清州、蠻州為宋氏所據,史家認為矩州在今貴陽。

北宋時,宋景陽占據黔中,開“水東宋氏”基業,“昆明”(彝族先民)羅施鬼國勢力達于黔中。宋太祖開寶七年(974)普貴入京朝貢,太祖敕曰:“予以義正邦,華夏蠻貊,罔不率服。惟爾貴州,遠在要服。……爾若挈土來廷,爵祿、土地、人民世守如故。”以此而有“貴州”,其地在今貴陽。唐宋時期的“羈縻州”,是“羈縻”政策的體現,對歸附中央王朝的少數民族,“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羈縻州大抵以三五百戶為一州,“寄治山谷之間”,無城郭,“官府唯有短垣、木柵”。羈縻州與中央王朝關系松弛,“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來朝的部落便以其地賜名某州某縣,封其首領為刺史、知縣,多年不朝便將其名號取消,時興時廢,故唐代所設的羈縻州約有三分之一在宋代已不見記載,又新增許多羈縻州,如矩州到宋代已無,貴州乃宋代新增。

元代始設行省,今貴州之地分屬湖廣、四川、云南三行省,省下設路、府、州、縣。又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宣尉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及蠻夷長官司,因以土人做官,故名“土司”。至元十九年(1282),“改貴州為順元”,表示歸順元朝。“順元城”是貴陽建城之始,在此設立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轄順元路軍民安撫司、“八番”九安撫司及管番民總管府。順元路軍民安撫司領二十二蠻夷長官司;貴州等處,明改貴竹長官司,治今貴陽;茶山白納等處,明改白納長官司,在今花溪區境;水東等處,明改水東長官司,在貴陽東北;武當等處,在今烏當區;落邦扎佐等處,明改扎佐長官司,治今修文扎佐;六廣等處,明改貴州宣慰司六廣渡,在今修文六廣;底寨等處,明改底寨長官司,治今息烽縣底寨鄉;青山遠地等處,明改青山長官司,治今息烽縣青山苗族鄉;養龍坑宿徵等處,明改養龍坑長官司,治今息烽養龍司;雍真乖西葛蠻等處,明改乖西長官司,在今開陽縣境;骨龍龍里清木樓雍眼等處,明改龍里長官司;骨龍等處,明改大谷龍、小谷龍二長官司,在今龍里縣境。“八番”九安撫司,明改程番、小程番、大龍番、小龍番、臥龍番、金石番、羅番、方番、洪番、韋番、盧番、上馬橋等長官司,均在今惠水縣境。管番民總管府所屬金竹府,在今長順縣。以上各土司,大抵均屬明清時期的貴陽府。

明朝對貴州實行“土流并治,軍政分管”,既保留土司,又設府州縣,還設立許多衛所,以府州縣管“民戶”,衛所管“軍戶”,土司“治土民”。洪武五年(1372),水西宣慰靄翠、水東宣慰宋蒙古歹(即宋欽)歸附明朝,令將二土司合為貴州宣慰司,設司署于順元城,改稱“貴州宣慰司城”。貴州宣慰司轄地遼闊,領有貴竹、中曹、白納、水東、青山、底寨、養龍坑、扎佐、乖西、龍里十長官司;水西安氏親轄“十三則溪”,在今畢節、大方、水城、織金、納雍、黔西、金沙、清鎮、修文等地;水東宋氏親轄“洪邊十二馬頭”,在今開陽縣及烏當區北部;后又將程番、小程番等十三長官司隸屬貴州宣慰司。洪武年間,在貴陽地區設立貴州衛、貴州前衛、龍里衛、新添衛(今貴定)、威清衛(今清鎮),衛所自成區域,隸于貴州都指揮使司。永樂十一年(1413)設貴州布政使司于宣慰司城,改稱“省城”。成化十二年(1476)設程番府,統領程番、小程番等十三長官司。隆慶二年(1568)移程番府入省城,次年改貴陽府,貴陽以“貴山之陽”得名。萬歷十四年(1586),以貴竹、平伐二長官司地置新貴縣,同年又以原程番府地置定番州。二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08)析新貴縣及定番州邊地置貴定縣。四十年(1612)改金竹安撫司為廣順州,崇禎四年(1631)以“洪邊十二馬頭”地設開州(今開陽),并將宋氏在貴陽附近之地改為貴陽府親轄地,皆隸于貴陽軍民府。又以水西安氏“水外六目地”改設鎮西衛和敷勇衛,安氏土司退出貴陽。

清代以巡撫為全省軍政長官,設巡撫衙門于貴陽。為統一行政建置,歸并事權,將衛所并入州縣。康熙十年(1671)裁龍里衛改設龍里縣,二十六年(1687)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以貴州衛、貴州前衛地設貴筑縣,裁敷勇衛置修文縣,將新添衛并入貴定縣,以威清、鎮西二衛地置清鎮縣,清鎮縣屬安順府,其余各縣屬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將新貴縣并入貴筑縣,以原新貴縣地編為東、西、南、北上下八里,貴州、貴前二衛地編為捕屬、紅邊等九里,府親轄地編為蔡關、麥西、水邊、巴香四里及中曹、白納、青巖、養龍等六司。雍正五年(1727),平定長寨苗民,以貴陽府同知分駐其地,置長寨廳,又將南籠廳永豐州羅斛地方劃歸定番州。乾隆二年(1737),添設扎佐巡檢司,直屬貴陽府。光緒七年(1881),移貴陽府同知駐羅斛,改為羅斛廳。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10月10日武昌起義,繼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之后,貴陽于11月3日響應武昌起義,建立大漢貴州軍政府,在全國居第七位。中華民國建立后,于民國三年(1914)頒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將府、廳、州一律改設為縣,以貴陽府親轄地和貴筑縣改設貴陽縣。四年(1915)分全省為黔中道、貴東道、貴西道,貴陽縣屬黔中道,黔中道撤銷后直屬于省。二十四年(1935)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兩年后仍直屬于省。三十年(1941)撤銷貴陽縣,以貴陽城區及近郊設立貴陽市,而將市區以外之地設貴筑縣,移駐花溪。

貴陽是西南戰略要地

貴州介于湖廣、四川、云南三省之間,是為“西南之奧區”。元初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在全國各地大修驛道,將西南邊疆納入驛道網絡。由湖廣(今湖北、湖南)通往云南并可通緬甸的大驛道貫穿貴州,并在“貴州”(指今貴陽)與川黔驛道、黔桂驛道交會,使“貴州”成為“南來北往,東出西進”的咽喉要地,戰略地位驟然提升,一躍而為西南軍事重鎮,于是“改貴州為順元”,在此設立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元成宗好大喜功,于大德四年(1300)派湖廣右丞劉琛率湖廣、江西、陜西、江浙兵二萬余人遠征“八百媳婦”(今泰國清萊、清邁一帶)。大軍進至順元,“縱橫自恣,恃其威力”,肆意征發民夫、馬匹、銀兩,激起宋隆濟、奢節起義。戰爭持續四年,四川、云南邊境的烏蒙、烏撒、東川、芒部、水西各部聞風而起,“西南半壁為之震動”,元朝發陜西、河南、江西、湖廣、四川、云南六省兵圍攻,戰事方平。

明朝建立,為了控制西南一方,于洪武四年(1371)設立貴州衛,與成都衛、武昌衛互為犄角。明初,云南尚在元封梁王孛兒只斤·把匝剌瓦爾密的統治下,自恃地險路遙,不肯歸附明朝。待全國形勢穩定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派三十萬大軍遠征云南。大軍由湖廣經鎮遠、偏橋(今施秉)、新添(今貴定)、“貴州”(今貴陽)、普定(今安順)、普安(今盤州市)入云南,偏師由四川經畢節、烏撒(今威寧)進軍曲靖,兩路大軍在曲靖會師,一戰而使梁王全軍覆沒,數月即將云南平定,貴州戰略地位之重要可見于此。

云南平定后,朱元璋最感憂慮的是“大軍一回,云南又成孤懸”,于是沿驛道遍立衛所,確保驛道暢通。洪武十五年(1382)在貴州宣慰司城設立貴州都指揮使司,統轄十八衛及二直隸千戶所,貴州衛、貴州前衛拱衛都司;在貴陽以東設龍里衛、新添衛、平越衛(今福泉)、興隆衛(今黃平)、清平衛(今凱里)、都勻衛,史稱“下六衛”;在貴陽以西設威清衛、平壩衛、普定衛、安莊衛、安南衛、普安衛、史稱“上六衛”;在川黔滇驛道上設永寧衛(今四川敘永)、赤水衛(川黔邊境)、畢節衛、烏撒衛,史稱“西四衛”,以軍事控制貴州、穩定云南。

永樂十一年(1413),廢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以其地設思州、思南、銅仁、烏羅、鎮遠、石阡、黎平、新化八府,并貴州宣慰司及安順、鎮寧、永寧三州,設立貴州布政使司,貴州始成一省。因掌管全省行政的機關布政使司設在“貴州”,命名為貴州布政使司。從此,原先專指貴陽一地的“貴州”成為省名。貴州建省,并不是因為社會經濟發達,而是因為戰略地位重要,郭子章《黔記》寫道:“蓋貴州乃古羅施鬼國,地皆蠻夷,山多箐廣,流水涵渟,土無貨殖,通計民屯僅十四萬石,為天下第一貧瘠之處,官戎歲給仰于湖廣、四川二省,蓋非都會之地……我朝因云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論土地、人口和賦稅,貴州本不足以建省,然因“驛道所經”,為穩定西南政局,鞏固云南邊疆,“開一線以通云南”,明代即成為第十三個行省。

貴州戰略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是因幾條驛道在“貴州”交會。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貴州方輿紀要序》中指出:“常考貴州之地,雖偏隅逼窄,然驛道所經,自平溪、清浪而西,回環于西北凡千六百余里,貴陽猶人之胸腹也,東西諸府猶人之兩臂然。守偏橋、銅鼓,以當沅、靖之沖,則沅、靖未敢爭也;踞普安、烏撒,以臨滇、粵之郊,則滇、粵不能難也;扼平越、永寧,以扼川蜀之師,則川蜀未敢爭也;所謂以守則固也。”正因為“貴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建省即成為省會,至今已600余年。

明朝滅亡后,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入黔,與永歷王朝聯合抗清,永歷帝駐安龍,而軍事指揮中心則在貴陽,以云貴為根據地,出兵湖廣、廣西,堅持抗清12年。清順治十五年(即永歷十二年,1658),清軍三路進攻貴州,寧南靖寇大將軍羅托從湖南進軍,平西大將軍吳三桂從四川進軍,征南大將軍趙布泰從廣西進軍,三路大軍于次年在貴陽會師,云南、貴州始入清朝版圖。

云南以貴州為出口,云南通往湖廣的驛道最為繁忙,云南軍旅、官員、客商、驛運、朝覲都必須經過貴州,過往馬匹、夫差云南占十之六七,而貴州只占十之三四,故令云南每年協濟貴州驛道經費一千五百兩,入覲之年增加一千兩。滇銅及云貴土產都經驛道在鎮遠下水,江浙、江西、湖廣的貨物在鎮遠起岸,然后運往云、貴各地,云貴舉人經此道赴京會考,緬甸及東南亞各國使者由此道進京朝貢,故有“辟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之說。貴陽成為“萬馬歸槽”之地,客商絡繹不絕,緬甸使者經過貴陽,光緒年間在貴陽老東門搭起象棚,觀者如堵。

1935年中央紅軍轉戰貴州,打破敵人的封鎖、堵截,轉敗為勝,北上抗日,成為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紅軍兩次經過貴陽,蔣介石也坐鎮貴陽指揮“圍剿”。在紅軍長征中,*批準建立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以后又建立中共貴陽縣委。省工委建在貴陽,領導全省抗日救亡活動,成為全省革命活動中心。

抗日戰爭期間,長江航運被日本封鎖,鐵路遭到破壞,進入西南主要靠公路。湘黔、黔桂、川黔、滇黔四條公路干線在貴陽交會,使貴陽成為西南公路交通的樞紐,西南公路管理局也由長沙遷往貴陽。從湖南、廣西進入西南,首先經過貴陽,然后到重慶、成都、昆明。由越南河內或緬甸仰光運來的國際援助物資,也經貴陽轉運到重慶及各戰區。貴陽是陪都重慶的屏障,在西南的地理位置有如日內瓦之于歐洲,被稱為“東方的日內瓦”。貴陽在西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顯著,人口猛增,于民國三十年(1941)建立貴陽市。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方針,令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首先占領貴陽,腰斬國民黨的“大西南防線”,切斷胡宗南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系,然后進軍重慶、成都、昆明,勝利解放大西南。

移民推動貴陽地區開發

明朝建立,實際上只占半壁河山,長城以北為蒙古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所踞,關東為女真三部所有,天山南北為“西域諸國”。長城以內地方,中原、關中、江南、江西、湖廣、四川早已開發,人煙稠密,唯西南的云貴高原地廣人稀,移民實邊,開發云貴,歷史地提上日程。“移民實邊”是一大舉措,將“狹鄉”(地少人稠之區)之民移往“寬鄉”(地廣人稀之地),既緩解內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又增強開發邊疆的勞動人手。貴州地廣人稀,“不患無地而患無人”,成為移民的重點區域。

移民的方式主要是屯田,有“軍屯”“民屯”“商屯”三種。軍屯屬衛所,凡有衛所之地皆有屯田,衛所官兵及其家屬一律編入“軍戶”,是一種集團性移民。按常規編制,每衛額定5600人,領左、右、前、后、中五個戶所,每千戶所領十個百戶所,百戶所領總旗二,總旗領小旗五,小旗領兵10名,衛所官兵均帶家眷,一人在軍,全家同往,無妻室者予以婚配,故5600人實為5600戶,因而有千戶所、百戶所之設。屯田以百戶所為單位,駐軍處設堡,耕種地為屯,合稱“屯堡”。貴陽地區設有貴州衛、貴州前衛、龍里衛、新添衛、威清衛,共有“軍戶”28000戶,以五口之家計算,約143600口。設屯堡250個,星羅棋布,插入土司地區。貴陽的屯堡,以地命名的如龍洞堡、青巖堡、洛灣堡、老鴉關堡,以屯官姓氏命名的如孟官堡、朱家堡、程官堡、郝官堡、竇官堡,以開屯長官命名的如袁方堡、秦旗堡、劉士連堡、胡朝堡、陳亮堡,以出產命名的如李子園堡、楊梅堡、酸湯堡、賣糕堡。威清衛有所不同,屯堡皆以千戶所加百戶所編號命名,中千戶所第一屯為中一,依次類推而有中八、中九,左二為右千戶所第二屯,后五為后千戶所第五屯,如此等等。

民屯系由官府“招徠”農戶、游民,或以“罪徒實之”,發給牛具種子,安排在空閑之地屯田,建立若干“漢莊”,移入之民一律編入“民戶”,設立里甲,由府、州、縣所管。貴州宣慰司地,民戶日益增多,嘉靖年間有官民2145戶、12942丁口;萬歷間增至3702戶、35249丁口。貴陽為省城,隆慶三年(1569)設貴陽府,軍戶、民戶密集,《貴州通志》(萬歷)記載,嘉靖年間,城內“官民雜役五千九百四十八戶,三萬七百四十四丁口”,“雜役”主要是各種“匠戶”。

軍屯、民屯主要是進行農業開發。萬歷年間,貴州衛屯田44869畝,貴州前衛37056畝,龍里衛63147畝,新添衛26885畝,威清衛41350畝,共有軍屯173307畝。貴陽府萬歷年間有民田11886畝。移入的軍戶、民戶習以為常地按原先的方式進行農耕,無形中把內地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傳入貴陽,興修水利,推廣牛耕,興起園圃,引進多種農作物,農業出現新的面貌。以屯堡、漢莊作示范,向周圍“苗寨”推廣,逐步改變“刀耕火種”的粗放狀態。

城鎮不斷興起。明初將順元城改筑石城,擴大城區,城周九里,設有五門,天啟年間在北門外擴建外城。州縣城陸續出現,衛所的城堡星羅棋布,貴陽城中有十二坊市,城周鄉場以十二生肖命名,“及期各負貨聚場貿易”。貨幣流通,改變了“以物易物”的狀況。匠戶的移入,促進手工業發展。

明代移入的漢民,日久已成土著,稱清代移民為“客民”。清代的“客民”與明代官府主導下的“屯民”不同,他們是經濟原因來自各地的自由移民,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買當苗人田土客民”,一類是“佃種苗人田土客民”,還有一類是“貿易、手藝、傭工客民”。貴陽府八屬,道光以前移入的客民共9251戶,約46000人。貴陽府親轄地及貴筑縣,有客民2471戶,其中,買當田產者1661戶,從事貿易、手藝、傭工者810戶。省會貴陽為“五方雜處”之地,“江右、楚南之人為多”,城內外六保有居民12546戶、54567口。其余各州縣皆有客民,以定番州1318戶、貴定縣1137戶較多。

客民在貴陽購置田土或在農村租佃土地,促進了地主制經濟發展。利用地形和水源開墾田土,終年積水的謂之濫田,以水車戽水的謂之水車田,筑堤引水的謂之堰田,積山泉為塘灌溉的謂之塘田,鑿井灌溉的謂之井田,在坡地開墾梯子田、腰帶田,貴陽府各屬共有成熟田212331畝。定番州、廣順州盛產大米,“若定番之米數日不至,價則陡昂”。引種玉米對山地開發有重要意義,成為雜糧的大宗。修文、開州以青岡樹放養山蠶,羅斛地方栽種棉花,貴定產茶。

清代貴陽城分內、外兩城,內城有街道80條,外城有街道34條,還有近城街道9條。客民以“鄉土之鏈”結合建立會館,有陜西會館、江西會館、江南會館、浙江會館、福建會館、兩廣會館、湖北會館、湖南會館、四川會館、云南會館,還有北方五省會館和興義八屬會館。會館既是同鄉會組織,又是工商業組織,以同鄉關系聯合起來,控制某些行業,與其他地方的商人競爭。各行各業建立行會,晚清已有七十二行,并建立商會。在貴陽設立寶黔局,鑄造“制錢”,通行全省。光緒十三年(1887)貴陽即通電報,二十一年(1895)設郵政局,三十四年(1908)城內已有電話。

全面抗戰期間又有一次大的移民,許多機關、學校、企業遷往貴州,大批教師、學生、職工、家屬集體遷來,更多的是從淪陷區及各戰區分散流入的難民,他們都是因避戰禍遷來的移民。移民來源廣泛,人們把來自東北、華北的人稱為“北方人”,把長江中下游的人稱為“下江人”,把廣東、廣西的人稱為“老廣”。這些人來自發達地區,帶來了科學技術、資金、設備,推動了貴陽經濟發展。據統計,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1937~1945)過往貴陽的人口70多萬,不少定居貴陽,全面抗戰前貴陽人口12.13萬,民國三十七年(1945)猛增至28.45萬人。

遷到貴陽的工廠100多家,使貴陽工業迅速發展起來。貴陽馬王廟修車廠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汽車修配廠,設備由美國提供,有美國工程師和外地技工,每年大修汽車400輛,還制造多種汽車零件。漢口遷來的中國煤氣機制造廠,在汽油緊缺的情況下研制出木炭汽車,跑遍西南各地。愛國華僑王振相等在貴陽開設中南橡膠廠,公路總局在貴陽建車胎翻修廠,橡膠工業由此誕生。股份制企業蓬勃興起,通過集資、融資,整合內遷企業和本地企業,有幾十家股份公司。貴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模最大,自辦梵凈山金廠、貴州煉油廠、貴州化學工業廠等9個企業,合辦貴州礦務局、中國機械制造廠、中國煤汽車營運公司、貴州煤礦公司、貴陽電氣公司、貴州煙草公司、貴州水泥公司、貴州木業公司、大興面粉廠、貴州繅絲公司、貴州火柴公司、貴州制糖公司等企業,還投資貴陽中國國貿公司、中國農業機械公司等15個企業,對貴州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貴陽商業繁榮,百貨、綢緞、布匹、棉紗、鹽業興盛,旅社客棧多,服務行業多,茶樓酒肆多。金融活躍,中央、中國、農民、交通四大銀行及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信托局、農本局在貴陽設立分支機構,廣東、廣西、湖南、昆明等地方銀行在貴陽設立分行,上海、天津、重慶等地的15家商業銀行在貴陽開業,貴州也成立了貴州銀行和聚康銀行,還有中國保險公司、太平保險公司和太平洋保險公司。

在中央農業實驗所幫助下建立的貴州省農業改進所,研究、改進農業、林業、畜牧業等方面的技術方法,在貴陽設立圖云關第一林場、長坡嶺示范經濟林場、園藝試驗場,引進和推廣烤煙最有成效。又與農林部貴州省推廣繁殖站、中央農業實驗所、農業促進委員會及貴州糧食增產督導團成立貴州省農業推廣聯合委員會,推廣近代農業技術,提高貴陽農業生產水平。中央水利實驗處在貴陽建立貴州省水文總站,珠江水利局第五測量隊在貴陽烏當、中曹司建設灌溉工程,資源委員會水力發電勘測總隊修建修文河水電站,軍政部在清鎮設種馬牧場。

建省后貴陽文教日漸興起

明朝建立,太祖朱元璋即提出“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方針,把“移風善俗,禮為之本,敷訓導民,教為之先”定為“安邊”的基本國策。明初將元代順元路儒學改為貴州宣慰司學,令土司子弟入學,貴州衛、貴州前衛軍生及宣慰司城民生均在此就讀,其規模、學術為全省之冠。以后陸續建立龍里衛學、新添衛學、威清衛學及文明書院。正德三年(1508)王陽明貶謫貴州龍場(今修文),創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新說,與正統的程朱理學相抗衡。“龍場悟道”是王學的起點,王陽明在貴陽文明書院首講“知行合一”,又創辦龍崗書院,開啟一代新風,以后的陽明書院、正學書院皆以傳播王學為宗旨。教育興起,人才輩出,在全省1145名舉人中貴州宣慰司占284人,貴州宣慰司、貴陽府及貴州、貴前、新添等衛共出進士26人,居全省之首。永樂年間,建“陰陽學”掌歷法,測災異,建“醫學”推廣中醫,設“僧綱司”掌佛教,設“道紀司”掌道教、祭祀。

清代教育又有發展,府州、縣學紛紛建立,貴陽有貴山、正本、正習三書院,府屬州縣建書院10所。城鎮鄉村辦起社學、私塾,少數民族地區興辦義學。清代貴陽府出了900名舉人、100余名進士,還出了武狀元曹維城、文狀元趙以炯。趙以炯為“滇黔兩省以狀元及第奪魁天下第一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貴州舉人赴京會試,康有為集18省舉人在京召開會議,聯名上書要求變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參加會議的1300余人,簽名時僅600余人,而貴州有95人,居全國第二,約有一半是貴陽府舉人。

光緒二十二年(1896),時任工部侍郎的貴陽人李端棻上《請推廣學校折》,建議在京師及各省設大學堂,府設中學堂,州縣設小學堂,兩年后新式學堂紛紛建立。二十三年貴州提督學政嚴修創辦經世學堂,以后貴州又辦起了貴州高等學堂及優級師范選科學堂、法政學堂、農林學堂、礦業學堂、武備學堂、高等巡警學堂等。貴州通省公立中學堂、尋常小學堂(后改樂群小學)、民立小學堂(后改達德學校)、光懿女子學堂影響最大。三十四年(1908),貴陽創辦了《黔報》《西南日報》和《自治學社雜志》。宣統三年(1911)富商華之鴻創辦的貴陽文通書局開業,僅晚于商務印書館,比中華書局、世界書局都早。

新文化運動在貴州引起巨大反響,民國七年(1918)在貴陽建立少年貴州會,以“少年精神”振興貴州、振興中華。最響亮的口號是“警醒夜郎”,反對“抱殘守缺、故步自封”,提倡開放、奮進精神,永葆青春,競爭不息。他們高舉科學(賽因斯)和民主(德漠克拉西)兩大旗幟,適應社會進步和時代潮流。為了培養“少年精神”,以話劇運動做開路先鋒,提倡體育以健全體魄,提倡游藝以打掉暮氣,開辦講座傳播新思想,開辦英、法、德、日文班擴大文化交流。

抗日戰爭期間,出現了一次波瀾壯闊的“文化西遷”,大批高等學校、軍事院校遷到貴州。上海私立大夏大學、長沙國立湘雅醫學院、杭州私立之江大學工學院遷到貴陽,在貴陽辦起國立貴陽醫學院、國立貴陽師范學院、國立貴州大學,高等教育在地平線上升起。教育部在貴陽設立國立十四中、國立戰時中學、國立青年中學,推動了中等教育發展。貴陽多渠道辦學,有省立、公立、私立中學數十所。為適應貴州建設的需要,還創辦了省立貴陽高級工業、農業、商業、醫事學校,省立貴陽師范學校、貴陽女子師范學校都有發展。

“戰時文化”高漲。商務、中華、世界、正中等大書局在貴陽設立分局,貴陽文通書局躋身于全國七大書局之列。貴陽有報紙、雜志數十家,貴州廣播電臺用國語、英語、馬來亞語及滬語、粵語、廈語、客家語向國內外廣播。貴陽建立了貴州省立圖書館、科學館、藝術館、物產陳列館和民眾教育館,先后建立了幾家電影院,川劇、京劇、評劇、雜劇云集貴陽。話劇運動高漲,沙駝話劇社及青光、青年、民教等業余話劇社十分活躍。群眾性的歌詠活動遍及機關學校、城市鄉村,高唱抗日歌曲。許多著名畫家在貴陽舉辦畫展,牛鼻子創作《漫畫貴陽》,故宮博物院在貴陽展出100多件書畫精品。體育運動也很活躍,以籃球競賽、賽馬、國術最為突出。

專家、學者會聚貴陽,科學家如夏元栗、李書田、丁道衡、諶湛溪、樂森璕、皮作瓊、羅登義、張永立,醫學家如林可勝、李宗恩、張孝騫、朱章賡,文學家如謝六逸、李青崖、蹇先艾、曹未風等濟濟一堂。科研機構有貴州省農業改進所、貴州礦產探測團、中央水利實驗處、中央衛生實驗院、貴州省抗瘧所、中央國醫館貴州分館、貴州氣象所等。學術團體眾多,中華自然科學社、中華學藝社、中華醫學會、中國工程師學會都在貴陽設立分會,還有技師、中醫、護士、會計、新聞記者、文藝界等學會、協會。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遷到貴陽,國際援華醫療隊也來到這里,成為全國戰地救護中心。軍政部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也設在圖云關,成為全國軍用衛生人員培訓中心。

三、貴陽簡介

貴陽,因位于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簡稱“筑”,也稱“金筑”。貴州省省會,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交通中心,也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貴陽又稱“林城”“筑城”,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紐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

地處東經106°07′~107°17′,北緯26°11′~27°22′。東南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甕安、龍里、惠水、長順4縣接壤,西靠安順市的平壩區和畢節市的織金縣,北鄰畢節市的黔西市、金沙縣和遵義市的播州區。貴陽市轄云巖、南明、花溪、烏當、白云、觀山湖6個區,修文、息烽、開陽3個縣,代管清鎮1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8043平方公里,75個鄉鎮(26個鄉,49個鎮),635個社區居委會,912個村民居委會,96個社區服務中心,2228個社區服務機構。202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622.04萬人,有漢、苗、布依、土家、彝、侗、仡佬、白、回、滿、壯、水、蒙古、黎、瑤族等共 55 個民族,其中世居少數民族11個,以苗、布依族為主體。境內有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綜合保稅區、1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區。貴陽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城市、中國避暑之都、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2021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2022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第二名、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2022—2023年度“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大美之城”、2023避暑旅游優選地等40多項榮譽稱號。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

国产第一页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 国产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