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專業有幾千個,每個學校開始的專業也不同,不同的高校相同的專業排名錄取分數線也不同,所以導致很多高考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的時候很難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本文思而思學小編幫大家整理北京工商大學最新的開始專業目錄表,包含北京工商大學文科專業、北京工商大學理科專業、北京工商大學特色專業目錄,數據僅供參考,具體以北京工商大學的招生目錄為準。
一、北京工商大學有什么專業
類別 | 專業名稱 |
---|---|
經濟學類(本) | 經濟學 |
金融學類(本) | 金融學 金融工程 金融數學 金融科技 |
法學類(本) | 法學 |
外國語言文學類(本) | 西班牙語 |
新聞傳播學類(本) | 新聞傳播學類 |
化學類(本) | 應用化學 化學 |
生物科學類(本) | 生物技術 |
統計學類(本) | 應用統計學(中外合作辦學) |
機械類(本) | 機械類 |
材料類(本)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功能材料 |
電子信息類(本) | 電子信息類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計算機類(本) | 計算機類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輕工類(本) | 化妝品技術與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本) | 環境工程 |
食品科學與工程類(本) | 食品科學與工程 釀酒工程 |
生物工程類(本) | 生物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本) |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
工商管理類(本) | 會計學 財務管理 |
物流管理與工程類(本) | 物流管理 供應鏈管理 |
設計學類(本) | 設計學類 |
二、北京工商大學比較好的特色重點專業目錄
國家特色專業 | 金融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 物流管理 會計學 財務管理 |
三、北京工商大學相關資訊推薦
(1)、2021年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新生怎么轉專業難不難,附轉專業的要求和條件
(2)、2021年北京工商大學新生怎么轉專業難不難,附轉專業的要求和條件
(3)、2021年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新生在哪個校區,總共有幾個校區
(4)、2021年北京工商大學新生在哪個校區,總共有幾個校區
(5)、2021級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宿舍條件怎么樣,有獨立衛生間嗎
(6)、2021級北京工商大學宿舍條件怎么樣,有獨立衛生間嗎
(7)、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全國排名2021年最新排名,附歷年錄取分數線
(8)、北京工商大學全國排名2021年最新排名,附歷年錄取分數線
(9)、2021年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多少分能考上,預測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多少分錄取
(10)、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哪些專業比較好,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文科理科專業排名
四、北京工商大學簡介介紹
北京工商大學是北京市重點建設的多科性大學,1999年6月經教育部批準由北京輕工業學院與北京商學院合并,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院并入組建而成。北京商學院先后隸屬商業部、國內貿易部,前身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干部學校和中央商業干部學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干部學校建于1950年初,中央商業干部學校建于1953年,1958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干部學校合并到中央商業干部學校。1959年商業部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央商學院,1960年更名為北京商學院,中央商業干部學校與北京商學院合并。1969年北京商學院因“文化大革命”停辦,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恢復招生。北京商學院是我國建國后建立較早的專門培養經濟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北京輕工業學院創建于1958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一所輕工業高等學校。1970年遷入陜西省咸陽市,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北京原址重建,先后隸屬于輕工業部和中國輕工總會,主要面向輕工行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院建于1982年,隸屬于機械工業部,主要是面向機械工業行業培養管理干部。迄今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十萬余名各級各類專門人才。
學校現有教職工1460人,其中專任教師952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51人,副教授395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教師分別為594人和28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2.1%。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含雙聘院士2名,兼職教授1名),國家“*”入選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北京學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資助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市級人選3人,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4人,北京市高校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北京市“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0人,北京市優秀教師7人,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3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0人,北京市委組織部青年拔尖團隊1個,北京市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資助7人,北京市教委高層次人才、長城學者、拔尖創新人才、學術創新人才、教學創新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師、中青年骨干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英才等191人次,北京市教委創新團隊、學術創新團隊、高水平創新團隊等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