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轉專業在學校教學資源允許情況下,本著尊重學生志愿的原則,通過公開考試,擇優錄取。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創建于1978年,是一所中央與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為主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成為“立足北京,依托行業,服務首都,面向全國”,適應國家支柱產業和首都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以工為主,工、理、管、經、文相結合,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具有鮮明工程實踐特色的高等學校。
學校現有化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數理系、外語系、體育教學部和工程教育中心等10個教學院(系),設置有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制藥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環境工程、油氣儲運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旅游管理和英語等26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和文學等5個學科門類。化學工程與工藝、機械電子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機械電子工程、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5個專業是北京市級特色專業。機電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回歸工程”創新實驗區是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涵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6個專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北京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全校各專業均參與了試點。
學校現有在校本科生7000余人,聯合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130余人,成人繼續教育學生1500余人,已經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積極開展研究生教育,探索開展留學生教育和努力開展成人繼續教育的多層次、多形式辦學的發展格局。學校現有教職工780人,其中專任教師471人,49%的教師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數的83%。廣大教師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緊密結合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注重發揮相關學科的綜合優勢,在清潔能源、能源安全及技術經濟分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能源工業裝備現代化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擔了國家863和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一批科研課題,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工作,主持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級和北京市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4位教授榮獲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獎,工程教育教學團隊、機電測控技術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電工電子教學團隊榮獲北京市級優秀教學團隊稱號,電工學、化工原理、環保設備原理與設計、工程訓練等6門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工程制圖》等7種教材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基礎化學實驗》等18本教材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項目資助,《電工電子基礎實踐教程》等7種教材獲得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項目資助。學校連年實行北京市級校外名師講學計劃,每年吸引數以百計的著名專家為廣大學生開展前沿講學。
學校堅持“培養誠實守信、勤奮實干、學習和實踐能力強、職業素養優良、具有廣闊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緊密結合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行業和首都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活動、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URT)和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學校不斷強化實踐育人特色,取得了顯著成績,被中國高教學會授予“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實驗基地”稱號,學校和中石化集團燕山石化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產學合作教育基地以及學校與北京市雪花電器集團公司、俏江南集團共建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被授予“北京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的基礎化學教學與實驗中心、工程教育中心、環境工程教學與實驗中心分別被授予“北京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稱號。大批學生在全國、北京市及行業學會組織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物理競賽、數學競賽、英語競賽、智能機器人大賽、智能車大賽、管理決策模擬大賽、MBA商業決策模擬挑戰賽、創業大賽、體育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一批學生榮獲北京市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員、優秀畢業生等光榮稱號。畢業生就業率連續數年穩定在93%左右。
學校占地483畝,總建筑面積20余萬平方米,有清源校區、康莊校區和燕山校區三個校區。學校教學基礎設施完備,固定資產總值6.8億余元;圖書館館藏圖書151萬冊,其中紙質藏書76萬冊,電子圖書75萬冊,并與40多所高校實現館際資源共享。
三十多年來,學校秉承“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勤奮實干、自強不息”的精神,遵循“寧靜致遠,務本維新”的校訓,全面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科研和特色興校”的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勇于拼搏,開拓創新,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國家和北京市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